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孔内深层强夯法在我国西北湿陷性黄土地区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结合工程实例对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的设计进行分析,提供DDC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工业建筑中的应用设计实例。
摘要:在城市道路设计中,若遇到路基范围内存在较深杂填土的情况,需查明其性质、成因、类型、规模,然后综合考虑地质情况、道路等级、周边环境和工程经济等因素来制定处理方案。对西安市某次干路约800m长路基较深杂填土的几种处理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在这些处理方式中,孔内深层强夯法(DDC)具有显著优势,它适用于处理深层、不均匀土壤,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且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最终采用DDC法对杂填土路基进行处理,并对承载力等关键指标检测。检测结果表明,经DDC法处理的路基有效提高了路基承载力,同时路床顶面的压实度和弯沉值也满足了道路设计的要求。
摘要:针对某综合楼盐渍土地基承载力和压缩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等问题,阐述了采用孔内深层强夯法(DDC法)加固此综合楼地基的设计、施工及检测,以便对类似工程的地基处理提供科学指导。
摘要:《孔内深层强夯法技术规程》(CECS197:2006)(DDC工法)已经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批准使用。本文结合晋西北大厚度Ⅲ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实例,进行了垫层法、强夯法、预浸水法和挤密法等多种地基处理方案的比较,详细地阐述了DDC工法的作用机理、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及其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中的应用。分析了某工程中DDC工法未完全消除湿陷性的原因,结果表明:土的含水量和浅层夯击能等参数对地基湿陷性处理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并对《孔内深层强夯法技术规程》的有关观点提出了修改意见。
摘要:结合某严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工程实践,介绍了孔内深层强夯法在处理深厚强湿陷性地基中的应用,取得了理想的处理效果,并且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摘要:山西省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导致了建设用地资源短缺,进而涌现出了大量“治沟造地”“平山造城”工程,由此形成的高填方地基处理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以“太原西山某小区”项目为例,对孔内深层强夯(SDDC)法处理大厚度无序填土地基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该项目回填了大量厚度不均、成分复杂的人工填土,并且分布有二级自重湿陷性黄土,采用了SDDC桩法处理填土和湿陷性黄土进行地基处理,并采用加筋土作为褥垫层以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满足要求,且湿陷性全部消除,地基变形满足要求。该项目的成功应用可为太原地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范围广,湿陷性土层厚度从几米至几十米不等,根据工程特点所采取的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垫层法、强夯法、挤密法、注浆法等,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无法做到既满足大厚度的处理要求,又满足高承载力的要求,而孔内深层强夯法能同时达到上述要求。对一处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某750 kV变电站工程地基处理所采用的孔内深层强夯法复合地基的设计、施工、处理效果进行了全面检测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摘要:以太原市某低含水量、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为例,通过增湿处理和孔内深层强夯法(DDC法)成桩的水泥土桩处理工艺,解决了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问题。现场试桩试验选取了桩距1300 mm和桩距1400 mm这2种方案进行比选。通过对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湿陷性试验结果和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的评判,得出该工程最佳设计参数。该工艺为低含水量、深厚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摘要:以临汾尧都御景水城110千伏全户内变电站地基设计为例,对高回填区环境的地质状况进行了分析,从周围环境、地貌状况、当地取材、造价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统筹考虑,浅析了孔内深层强夯法在高回填区的设计应用,在类似地质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阐述了孔内深层强夯法的作用机理,归纳了该地基处理方法的技术特征,并通过孔内深层强夯法与其他地基处理方法的比较,证明:该处理方法具有诸多优势,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