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孙绍振"
6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西风东渐”关于“第五代”电影变化的评说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1996年 第1期 20-26页
作者:孙绍振 颜纯钧 张应辉 林修彬 余岱宗 方健文 黄键福建师大中文系 
“西风东渐”关于“第五代”电影变化的评说孙绍振,颜纯钧,张应辉,林修彬,余岱宗,方健文,黄键颜纯钧(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新时期以来,第五代导演一直是领头的先锋角色,是领潮头的。从《黄土地》开始,他们较集中地在中国的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三次重复矛盾,四个时序重排——《记念刘和珍君》文本艺术特色探究
收藏 引用
《语文月刊》2024年 第3期 70-72页
作者:牛程深圳科学高中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散文中的名篇,一直入选在各版教材中,是非常重要的经典文本。一方面,该文“直面惨淡的人生”,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另一方面,它代表着鲁迅杂文的最高水准,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孙绍振曾评价其为“抒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赏词·品城·论人——一次进阶式古诗词思辨阅读教学之旅
收藏 引用
《语文月刊》2024年 第2期 22-26页
作者:王义刚广州市第二中学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似乎以古诗词的阅读教学离思辨最远。一般的古诗词教学主要关注意象、语言、艺术手法以及情感的品析。从《毛诗序》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开始,古代文论谈及诗词创作、欣赏,大多重“情”。但苏轼曾在给友人俞括的信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不仅偏颇,而且肤浅——关于《白鹿原》与孙绍振先生商榷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01年 第6期 34-39页
作者:浩岭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312000 
一本来,在一个充斥着所谓'酷评'、撒满了颠覆和解构的碎片的文坛上,是没有什么东西再值得认真计较的.90年代中期以后,创作界(这里主要指小说)几乎再没有出现过有重大影响和具备文学史价值的作品.评论界更是不足论.许多情况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孙绍振是怎样解读经典的?——以《岳阳楼记》解读为例
收藏 引用
《语文建设》2019年 第23期 16-21页
作者:赖瑞云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孙绍振先生正式发表出版的不重复的完整解读作品(不是作为观点例证的片段解读)近六百篇(部),堪称学界第一人。且其十余部解读专集几乎都是一版再版的畅销书,其中最多的重印十七次。实践出真知、出理论,孙先生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智者的理论——孙绍振的思想风度
收藏 引用
《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 第4期 54-64页
作者:谢十架 
为自成理论体系的(这在当代只有少数人做到了)文艺美学家、幽默理论家孙绍振教授写评论,一直使我感到为难,以致我几个月来都无法下笔。为难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与孙绍振之间有深厚的师生情谊而碍于说话(事实上,我批评他越凶,他的笑声越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孙绍振从创作角度解读文本的理论及实践举隅
收藏 引用
《语文建设》2017年 第9期 31-35页
作者:赖瑞云福建师范大学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孙绍振文本解读论著卷帙浩繁,孙先生自己总结为:从创作论角度解读文本。我们换句更简便的说法,就是解“写”。本文试对孙绍振解“写”论作一简要梳理。一、从创作论到解读学解“写”就是揭示创作的奥秘,最早见于孙绍振的早期代表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谐趣与严谨中的灵魂书写——孙绍振散文的幽默艺术探魅
收藏 引用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 第4期 106-113页
作者:庄伟杰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大学者大作家都具有多副笔墨 ,孙绍振的散文既是当代“学者散文”的代表之一 ,更是当代“幽默散文”的典型。本文试图以孙先生所作散文为例 ,着重从幽默艺术的角度去透视、探讨其以理论和实践在谐趣与严谨中进行灵魂书写所产生的审美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巧用“还原” 激活思维——例谈孙绍振文本还原解读法的提问策略运用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4年 第12期 20-21页
作者:孥敏广东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孙绍振先生认为,解读作品可以运用“还原”法,具体可分为“艺术感觉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审美价值的还原”。因为从文学创作角度讲,创作就是实现从“科学的真价值”向“艺术的美价值”的转化,作家往往将个性体验和复杂情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作文教学的症结——孙绍振教授访谈
收藏 引用
《语文建设》2011年 第11期 4-13页
作者:李节本刊编辑部 
孙绍振,1936年生,祖籍福建长乐。1960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散文集《面对陌生人》《灵魂的喜剧》《美女危险论》《满脸苍蝇》《孙绍振幽默文集》(三卷)。专著有《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