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与生活实践中的一般享乐或情绪反应不同,教学中的学习情感具有发展性本质和流动属性。学生的学习情感生发、存在、作用于教学这一“教育之境”,可以发展为学生主体内在的心灵体验与价值信念;它流动于被动与自主、个体内在与社会交往、个人私欲与公共道义之间而具有内源性的教育力量。厘清学生学习情感的意蕴可以帮助教师透视学生学习中的虚假快乐,矫正学习情感的浅表化倾向,增强学生主体的情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感-受”型活动课程,调整认知-情感的互动节奏,采用伴随式评价指引学生心灵所向,促进学生学习情感的流变与升华。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情感识别在教育教学研究中至关重要,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策略的改进。脑机接口技术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一项重要应用,已成为情感识别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文章分析了脑机接口技术支持学习情感识别的发展动因,进而构建包括数据处理、情感表达与教学调控三个过程的脑机接口技术支持学习情感识别的应用框架,探讨了脑机接口技术在学习情感识别领域仍面临的技术鸿沟、伦理挑战与学习者的主观偏见等局限。最后提出未来脑机接口支持下的学习情感识别可从强化技术融合、发展以人为本为导向的设计,以及尊重学习者的主观需求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保证脑机接口技术支持学习情感识别应用的可行性,并综合衡量学习状态,拓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创新。
摘要:情感教育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础。健康的情感是消融代沟阻隔,排解认知障碍,实现师生感情沟通的重要手段。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本文探讨了基于Web的中学生学习情感测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探索中学生情感与素质的关系,完善中学生学习情感测查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摘要:激活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建构有效阅读课堂应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现以七年级说明文《凡尔赛宫》教学为例谈一谈个人的几点尝试。《凡尔赛宫》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中不少西方建筑艺术相关概念学生缺少直观的印象,应作为难点加以突破。前两篇课文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与《巍巍中山陵》,通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建筑类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摘要:本文从探讨大学生艺术学习情感的涵义入手,剖析大学生艺术学习情感的三个基本要素,论述了大学生艺术学习情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导向、动力和强化功能。
摘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情感,将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培养学习兴趣、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借助直观的教学手段、利用语言的艺术魅力、营造学生成功的条件等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摘要:学生的物理学习情感,是教师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艺术核心和生命。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下列主要途径和方法培育学生的物理学习情感,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一、以师爱育情感教师对学生倾心地施以师爱,对学生赋予深厚的感情。
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进一步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提高。1让学生欣赏数学的内在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有艺术,这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人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里枯燥乏味一样。'的确,数学中充满了内在美,只有引领学生欣赏到这种内在之美的客观存在,
摘要:习题课在数学学习、教学中的作用决定了其受重视的必然.笔者曾经以“习题课”作关键词在中国期刊镜像网站搜索到相关文章376篇,其中9成以上属于数学学科,这些文章多半是教师对数学习题课教学的感受或课堂设计技巧的心得。身居一线的数学工作者们在实践的探索中分享经验的点滴。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对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预设及作业的设计等,而这些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层面上的优化,忽视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需求和调动,情感维度处理不够,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做法,阐述了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让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得以真正的落地。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