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安史之乱"
101 条 记 录,以下是61-7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中国贵妃(大型京剧)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家》2002年 第3期 3-16页
作者:翁恩雨文汇新民报业集团主任记者 
杨玉环: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女,通音律,艺高情纯。后来成为安史之乱的替罪羊,被缢死在马嵬坡。李隆基:唐玄宗,又称唐明皇。梨园始祖。既是开元盛世的创造者,又是安史之乱和杨贵妃之死的责任者。退位后益显真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为石壕吏正名——《石壕吏》小吏人物形象新探
收藏 引用
《阅读与鉴赏(教研)》2007年 第11期 52-52,80页
作者:薛大春江苏省射阳县新坍中学 
杜甫的名篇《石壕吏》一诗是“三吏”中艺术价值最高的诗篇,因而一直被选人中学教材。该诗通过石壕村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是无可争议的。但诸多教学参考书在分析着墨不多的小吏时,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王维“雪中芭蕉”的佛学解释层次与图像意涵再研究
收藏 引用
《美术大观》2022年 第1期 84-89页
作者:雍文昴中国艺术研究院 
王维《袁安卧雪图》中所绘的“雪中芭蕉”,作为一个特殊的图像,在历代的画论与研究中多有论及,又因王维一生“笃志奉佛”,所以后世从佛学角度对之进行的解释也相对最为常见,现已在“身”与“意”的层次上形成了多种解释。本文尝试回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绚丽多姿的唐三彩──浅析三彩陶塑艺术之轨迹
收藏 引用
《中原文物》1997年 第4期 110-113页
作者:苏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也谈《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收藏 引用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 第1期15卷 20-22页
作者:姬忠林 
《河南师大学报》(《河南大学学报》的前身)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刊登了华钟彦先生的《重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点》一文(以下简称华文).文中提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前半部分揭露玄宗杨妃荒淫乱政,后半部分即马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杜甫与林则徐的爱国诗作及比较研究
收藏 引用
《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 第3期 51-58,67页
作者:杨丽新疆大学中文系 
杜甫与林则徐的诗作,是否具有可比性?答案应是肯定的。众所周知,杜甫是中唐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以诗为事业,留传下来一千四百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后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书法是人生重要的文化根基
收藏 引用
《今日教育》2014年 第6期 62-63页
作者: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 北京书法院 国际书法家协会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我对书法的看法首先是“人格很重要”,反人格、非人格的书法不可取。这多是因为我一开始练习书法就分善恶美丑。我入门学的是颜真卿书法。颜真卿是唐代浩然正气的大将,打击安史之乱、解救唐朝,与唐代的中兴紧密相关。学颜体使我有一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杜诗结构的顿挫美
收藏 引用
《杜甫研究学刊》1997年 第2期 22-26页
作者:管遗瑞 
浅谈杜诗结构的顿挫美管遗瑞“沉郁顿挫”是杜诗的基本风格。“沉郁”主要是指杜诗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丰富深刻和情感方面的深沉郁勃。而“顿挫”,则主要是就形式方面而言,指结构上的跳荡转折、富于变化,句法上的精严警策、变幻莫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异时同调:杜甫、陈与义“乱后诗”创作风格论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15年 第8期 105-110页
作者:李巍哈尔滨商业大学150028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①,文学作品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杜甫经过安史之乱而前后诗歌迥异,无独有偶,陈与义经过靖康之变后前后诗风也大相径庭。相似的时代动乱,相同的经历,使处在不同时代的诗人杜甫、陈与义在时代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杜诗与盛唐气象
收藏 引用
《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 第1期 8-13页
作者:杨胜宽四川省乐山师院副院长教授614004 
杜甫作为盛唐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 ,历来没有异议。近年有一种观点认为 ,杜甫的大量诗歌和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都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创作并形成的 ,因此应该把他划归中唐。表面看这只是一个诗人的时代归属问题 ,实质上却涉及到对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