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宋代诗学"
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宋代诗学研究的力作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1997年 第5期 124-125页
作者:钱志熙 
宋代的诗歌,在辩证地继承唐诗及整个诗史传统的同时,完成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一次转型,创造了一种新的诗美类型。这一时代性的艺术实践在知性上的展开,就形成了空前繁荣的、富于思辨性格的宋代诗学,它深化并发展了中国传统诗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刘勰的通变观与宋代诗学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12年 第12期 44-46页
作者:贺小敏南开大学文学院300071 
“通变”一词,首见于《易·系辞》:“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又曰:“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其本意是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笔记体与宋代诗学
收藏 引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 第1期34卷 109-118,196,197页
作者:马自力 王朋飞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 
作为一种随笔记录式散文文体,笔记终宋一代始终伴随着宋代诗学的发展,其对宋代诗学面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首先,以笔记为体是宋代诗论的重要形式。笔记为诗话之源,类似诗话的材料也存在于笔记当中,诗话与笔记中的诗论是宋代诗论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自得——兼谈宋学对宋代诗学的影响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 第2期 94-98页
作者:李春青 
论自得——兼谈宋学对宋代诗学的影响李春青“自得”在宋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同时在宋代乃至宋代以后的诗学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人们用这同样一个语词来标示两个属于不同系统的范畴,这并非偶然的巧合——它正表明了这两个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藏海诗话》创作范畴论——兼论宋代诗学中“以禅喻诗”风气的形成
收藏 引用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 第4期44卷 70-76页
作者:孙可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宋人吴可的《藏海诗话》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文学批评著作,其中涉及创作的艺术范畴——"法""化"和"悟"代表了宋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普遍认识,且自觉将大量佛教术语和佛禅观念引入诗论中,是"以禅喻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悟”与宋代诗学——禅宗与中国古代诗学之一
收藏 引用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 第3期23卷 62-65页
作者:郭玉生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禅宗主张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悟” ,是由感知、理性、情感诸种心理因素 (机制 )积极参与的 (互相融合、彼此渗透 )、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直觉感受 (心理现象 ) ,与艺术和审美活动有相似或相通之处 ,并且进入宋代诗学 ,对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泰戈尔散文诗的创作和理论(下)——以中国宋代诗学为参照系的印度诗学比较研究
收藏 引用
《阴山学刊》2003年 第2期16卷 36-39页
作者:张思齐武汉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2 
泰戈尔散文诗具有尚淡的特色 ,其理论根据是只有他刻意追求的尚淡情调的散文诗才能实现外在世界与其心灵的完美结合。泰戈尔散文诗具有随意的特色 ,其理论根据是规则必须为人的创造性的艺术思维服务。泰戈尔散文诗具有广泛的题材 ,其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由“本色”到“妙悟”:两宋诗学发展的逻辑进程——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
收藏 引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第2期36卷 17-24页
作者:梁道礼 汪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与两宋政治文化由“外王”向“内圣”转换、思想焦点由“道统”向“道学”转换相呼应,两宋诗学发展也经历了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尚“本色”向以艺术家气质为中心的重“妙悟”的转换。转换引发了两宋诗学星转斗移式的重新建构。重新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跨学科视野下传统中国研究的新开拓与新发现——评刘方教授《从文学到文化:传统中国研究的范式与方法新论》
收藏 引用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 第3期39卷 113-116页
作者:龙迪勇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89 
从跨学科的视野考察问题、从事研究,已经是今日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这有助于弥补以往研究单一、贫乏甚至独断的弊端。其实,在学科未有明确的分工之前,“跨学科性”本来就应该是任何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是在学科有了分工之后,随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