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审美趣味的探究是后现代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后现代消费社会所引发的“日常审美生活化”的到来直接催生体育审美的大众化和泛化。同时,个体或群体由于文化教育和习性的不同产生多样的审美差异,而且不同阶级的体育审美趣味不仅表现出复杂的审美体验,亦透露出体育的社会分层,未被引发足够的关注。本研究根植于体育社会实践,发轫于对消费时代体育审美问题的理论反思,面向消费社会的体育现实逻辑,并吸纳布尔迪厄社会学美学理论,在布尔迪厄“审美趣味”思想的观照下,从权力、习性、场域和资本等维度出发诠释新时代的体育之美的内在规律,进而做到“理论性”与“现实性”的双重自觉,探索体育美学研究的新范式。
摘要:舞蹈审美民主化是转型期舞蹈审美的重要特征。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新变化,是社会主义中国一次真正的“史无前例”。发生在中国舞坛的这次变革也既全面又深刻。在开放的势态下,中外舞蹈文化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大交流和大交融,中国舞蹈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大普及,它已最大程度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成为中国人生活审美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舞蹈艺术的商品化、流行化与时尚化,
摘要:人类学与美学的碰撞引发了美学思想与观念的革命,人类学者为美学提供活泼的人类学方法与观念。审美人类学超越纯粹审美之外,为美学世界带来了新鲜的思想观念。自1970年代以来人类学学者进入美学研究,引发了美学界的人类学“远游”。至1990年代,欧美美学领域活跃着人类学的美学研究。他们主张从人类学语境中审视非西方社会审美现象,引发审美人类学思潮并带来美学方法论变迁。审美人类学关注非西方小型社会审美现象,聚焦日常审美经验及人工制品,并采取适合非西方社会的美学阐释方法。人类学者主张回到物的原初语境之中,在社会的遮蔽之处观看隐在的审美现象。在审美人类学语境之中,审美系统归属为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审美超越物的纯粹审“美”边界之外,审美是一种“发明的文化”。在审美人类学思想与观念体系之中,审美是区隔,审美是文化建构。审美是政治,审美是资本,审美是声望象征符号。审美是一套复数的审美系统,审美是一套意识形态总和。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