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审美效应"
263 条 记 录,以下是91-10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以“碎屑”写“大书”——读黄永玉的散文
收藏 引用
《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 第1期21卷 82-88页
作者:李鸿然海南大学 
著名画家黄永玉有精深的文学造诣,在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领域都有引人瞩目的成就。新时期20年间,他出版散文集10余部,以“碎屑”写大书,反映了20世纪的时代风貌。他的散文不但用散文的方式言说,而且借助了诗歌、小说乃至绘画等多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散文:主体个性美的自由展现
收藏 引用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 第3期25卷 95-100页
作者:张世俊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散文的研究往往多从“本体”方面着眼,因而归纳出诸如“题材广泛,手法灵活”,“形散神聚,短小精悍”等等体裁特征。但却很少从创作主体的视角,从作者艺术思维的活动特点上去做深入探讨。这种忽视创作主体的孤立、静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职业歌唱家演唱目的与手段之新观——声乐艺术美学初探
收藏 引用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 第3期 98-102页
作者:华友 
职业歌唱家是根据特定声乐作品,运用超常的歌唱能力创造艺术音响(歌声),从而高度满足自己与听众音乐审美需求的人。可见,歌唱家的目的就在于“创造艺术音响”;歌唱家的手段就在于“超常的歌唱能力”。“特定的声乐作品”是歌唱家展现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王士祯“清远”诗论之比较
收藏 引用
《齐鲁学刊》1996年 第4期 94-99,108页
作者:张光兴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王士祯“清远”诗论之比较张光兴E·布洛(EdwardBullough,1880-1934)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美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一生著述甚多,但真正奠定他在世界美学界地位的是《作为一个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诱惑与困境——重读《子夜》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 第1期 100-110页
作者:徐循华 
一、问题的提出当我重新读完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十九章,我的心里升腾起一种说不清的复杂的感觉:惋惜、遗憾,甚至有些困惑。我不否认茅盾是一位杰出的现代小说家。他那艺术家的天赋和小说家的才华从他出手不凡的《蚀》三部曲中就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写实小说得失浅议
收藏 引用
《创作与评论》1992年 第5期 20-21,36页
作者:曾慧 
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新写实小说在文坛上异军突起,大有取传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而代之的趋势。而在当今校园,谈新写实作家、作品及其理论主张,几乎成了一大时髦。这说明,新写实小说切合了当代人的某些心理和口味,它的确是有艺术生命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真假虚实论看明清小说的审美机制
收藏 引用
《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 第2期 32-44页
作者:埝任 
小说不同于诗歌表现刹那间的典型情绪,作为叙事行为,受到所要描述对象的时空限制。恍若生活本身一样,便成为一种审美规范,要求小说的真实程度远远超过其他美学门类。中国小说受史传文学的深刻影响,从历史母枝上杈生出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思虑与启迪——对当前我国电视剧音乐走向的反思
收藏 引用
《人民音乐(评论)》2004年 第4期 22-24页
作者:刘智忠广东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视事业得以飞跃发展,各地电视频道的主体节目电视剧更是题材众多、繁花似锦。仅从2002年全年制作完成并投入发行的国产电视剧,就已高达500多部、9000多集。如此之多的电视剧出现在荧屏,吸引着广大电视观众,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音乐欣赏的体验性与审美陶醉
收藏 引用
《浙江学刊》2012年 第1期 176-179页
作者:万欣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 
本文试图从身体美学的维度来诠释音乐欣赏的体验性特征和身体主动参与、卷入所导致的审美陶醉状态。没有孤悬于肉身之外的心灵,也没有一味蠢动毫无性灵的身体,审美经验是一体化的身心所创造出来的一个世界,这样的经验具有连续性、浑整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知青作家的悲剧性人格及其文学史效应
收藏 引用
《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 第6期 106-111页
作者:刘起林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知青作家在青春时代人生价值破碎与重铸过程的磨难,酿成了他们浓郁的伤感悲凉情绪、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深沉的生存意志、城乡双重外来者角色等悲剧性的人格特征,导致了创作中深邃激越有余而博大中和不足、纵横捭阖中时现芜杂偏执、具有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