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宣王"
2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试论《大学语文》部分篇章的论辩艺术
收藏 引用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 第1期26卷 80-82页
作者:蒋彰明 
《大学语文》(徐中玉主编)是从我国和世界文学宝库中采撷来的一束束璀璨夺目的奇葩。其蕴含着的丰富的思想和深邃的哲理,飘溢着的沁人心脾的艺术的馨香,是每个诵读者都能深切地领略到的。这里单就其中一些篇章的论辩艺术,尤其是我国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巧设钓语 出奇制胜——诱问艺术的修辞原则与方法
收藏 引用
《当代修辞学》1996年 第4期 26-27页
作者:赵寅 
诱问,作为一种问话的技巧,古人曾形象地称之为“钓语”。意思是说,步入言论之初,要想方设法地诱导对方按照自己设制的程序开口说话。 诱问的成功关键在于话题引发得要巧和控制双边问答活动的能力要强。 怎样才能做到话题引发得巧呢?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收藏 引用
《新课程学习》2010年 第10期 169-170页
作者:高方喆北京师大二附中 
在我们心中,作为一个儒学大家的孟子是我们最熟悉的,而实际上真正将他的儒家思想扬出去的是他那一张利口,走遍天下,说遍天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迷盘》的书法艺术价值
收藏 引用
《中国书画》2003年 第5期 75-77页
作者:张公者 
陕西省眉县杨家村窖藏西周晚期青铜器的出土,除在考古学、历史学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外,在书法史上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与艺术价值。此次出土的27件青铜器,除其中一件(盂)为西周中期器物外,其余皆为西周晚期宣王时代所铸造的,其中以速盘(1...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孟子人格与文格漫论
收藏 引用
《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 第3期10卷 33-34页
作者:冯喜梅 
明代郝敬在《读孟子》一书中说:“读其书,论其世,可想见其人”。而我读《孟子》七章,确实不但为其文笔所吸引,也被孟子伟大的人格所折服。林语堂认为,只有人格伟大的艺术家才产生了伟大的艺术。《孟子》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其创作的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孟子的辩论技巧例谈
收藏 引用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 第1期13卷 57-59页
作者:高卫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眉县青铜器、里耶秦简的内容及其文字学价值
收藏 引用
《中国书画》2003年 第5期 68-74,132页
作者:李学勤中国史学会 
2003年1月19日傍晚时分,陕西省眉县马家镇杨家村五位村民在为砖厂取土时,无意中发现27件窖藏西周晚期周宣王时代(其中一件为西周中期)青铜器:计有鼎12件、鬲9件、壶2件、盂、盉、盘、(?)各1件。每件都铸有铭文,铭文总计有3000余字。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善辩与善喻——《孟子》的散文艺术
收藏 引用
《现代中文学刊》1999年 第2期 24-27页
作者:巢伟民 
古人读《孟子》,虽然主要从"经学"、"道学"的角度去研读,或以此作为谋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但是《孟子》文章的影响是无法抗拒的,其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对后人的文章无论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收藏 引用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 第3期 34-35页
作者:张文斌介休一中 
《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风格明畅犀利,那些记叙孟子与人辩论的文辞尤其出色,富有雄辩性和说服力。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善辩可以说是首届一指的。在《孟子·膝文公篇》中,孟子的学生公都子问他说:“外人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他人有心,予知之”——谈先秦游说艺术
收藏 引用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 第4期10卷 25-28页
作者:胡正 
众所周知,在争辩中,要驳得对方绒口无言固然不易;而要使对方口服心服,接纳你的意见,并遵循着去做,就更不容易了.这是因为争辩中你虽胜了,但对方未必心服;再加上激烈的言辞,不留情面的批驳,已造成了尴尬的场面,心里可能愿意,但面子上过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