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寄生草"
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明清小曲散论
收藏 引用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 第Z2期 44-47,24页
作者:管谨义 
小曲,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最初流行于村坊市镇,后进入城市,又经民间专业艺人的加工,逐渐在艺术上成熟起来.明、清时还没有现今“民歌”的名称.民歌过去的名称谓“山歌”.唐白居易诗中曾有“岂无山歌与村笛”之句,可见“山歌”之名称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昆曲曲牌点滴谈(下)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5年 第2期16卷 37-40页
作者:肖漪 
昆曲尤其重视字音,除在声母和韵母方面基本根据中州音乐(其中南曲在声母方面带有明显的吴语特色)外,在唱腔与声调的关系方面,南曲则主要依据吴语的八个声部,讲究“依字行腔”,“腔随字转”。现将吴语八声部字例列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花灯音乐布局和结构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1992年 第2期5卷 53-56页
作者:黄仲勋 
云南花灯(戏)是地方戏曲的一种类别。花灯音乐是云南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和其他地方剧种不同的主要标志是:花灯音乐与特定的云南方言和语言相适应,具有独特的风格。 一、花灯音乐的设计 花灯音乐是为了表现或配合人物的思想感情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纳西族《勃拾细哩》考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1993年 第3期6卷 29-41页
作者:桑德诺瓦纳西族 
笔者曾在《对〈勃拾细哩〉考释的若干质疑》(《民族艺术研究》1992·2)一文中初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本文是对该文所提质疑进一步的探讨与考证。笔者认为,对于纳西族丧葬器乐歌舞组曲《勃拾细哩》(后文简称《勃乐》)的研究,原则上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白沙细乐考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1988年 第1期1卷 18-26页
作者:毛继增 
白沙细乐是长期流传在云南省丽江县纳西族人民之中的一部音乐。它有歌,也有舞,但主要的部分是器乐合奏。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大都认为这是一部元代(1206——1368年)遗留下来的音乐。因此,对白沙细乐的系统收集整理,不仅有着一定的艺术价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沂河情丝——郯马古渡话秋月
收藏 引用
《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 第12期 107-108页
作者:冯春明 
2012年10月26日,我前往沂河下游的郯城县马头镇,参加了《时代文学》发起的"全省著名作家诗人走进古镇马头大型采风"活动。我家住在沂河中游,距沂河不足十公里。河流,是我童年挥之不去的梦。记得小时候,我们村有一条南北走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花灯曲牌金纽丝的结构布局及创腔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1988年 第3期1卷 23-28页
作者:杨友明 
一、[金纽丝]的源流[金纽丝]是我国古代民间歌曲的名称之一。清初蒲松龄的《俚曲·磨难曲》第十二回《闻唱思家》一段戏里,就有演唱[金纽丝]一曲的记载。俚曲《闻唱思家》是由五支民间小曲联缀而成的,它们是:玉娥郎——银纽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清代小曲的美学特征
收藏 引用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 第4期12卷 51-57页
作者:王毅 
曾被称为一代之文学的散曲,到了清代已为驽末,因极盛而衰竭了.如果说散曲在元代是一轮方薄中天的太阳,到清代则是日薄西山了,按郑振锋先生的说法是“变成了死气沉沉的活尸”。因此,“清代的重要散曲,自当求之于民间歌曲,而不能在文人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五台山“焰口”的音乐形式
收藏 引用
《五台山研究》1990年 第1期 34-36页
作者:韩军 
一阵阵低喃的诵咏,一曲曲恬逸的歌声,伴随着打击乐的音声,携裹着当事人虔诚的感情;时而平缓矜持,时而急促铿锵,骤然间又跌岩起伏,把人们引入了一个似我非我的境界。尽管听不懂那晦涩的经文,但在场的人,都有一种艺术的体验和美的感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