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对仗"
10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李白诗歌的对仗与复古
收藏 引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4年 第4期38卷 138-148页
作者:辛晓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李白并非“无意属对”,而是以自己的个性发展改造了汉魏以来的对仗艺术。他对对仗艺术的开创与经营既见于律体、也见于古体诗的创作。他在使用对仗时有意模糊了古体与近体的界限,以求达到整伤美与流动美的统一。一方面,李白以古行律,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影像即叙事:《太阳开花》中影像与叙事的平衡对仗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12年 第12期 84-85页
作者:张斌宁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310018 
在我们的影像传统和文学传统中,绝大多数牵涉到“文革”历史或以“文革”为背景的作品通常都会被表现为灰色的和遍体鳞伤的,以及对应强调的那种精神上的重负和控诉姿态,但电影频道出品的电影《太阳开花》却以其高调明亮的色彩设计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苏轼七言古诗中的对仗艺术——兼论古体诗“律化”的问题
收藏 引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 第6期 28-37页
作者:张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古体诗并不要求对仗,苏轼在杜甫的基础上使古体与律诗一样达到了艺术上的审美并重,用韵和句式都越来越接近律诗,这种创作态度与欧阳修趋向保守相比更为大胆。追溯对仗手法在七古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可以发现苏轼的七古在宋代具有一定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鸿雁比翼 妙语联珠——毛泽东诗词的对仗艺术
收藏 引用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 第3期30卷 91-93页
作者:谢健行 
对仗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为提高表达能力,增强表达效果而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据说我国最早的一首诗《弹歌》就用了对仗,这首诗共八个字,语言简洁,场面壮观,氛围紧张,描述人们以竹作弓,以石为弹猎捕野兽的实况:“断竹,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辛弃疾词锤炼字句与对仗排比的艺术
收藏 引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2期 63-70页
作者:陶文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2445 
辛弃疾是两宋最杰出的词人。他的词作开篇常如奇峰突起,扣人心弦;结尾多隐喻象征,寓意深远。他好作奇怪语,炼字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词中对仗的内容、形式、手法丰富多样,尤善于在对仗中以开阖、正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略谈汉语文学的对仗艺术
收藏 引用
《文史知识》2002年 第12期 107-110页
作者:程毅中 
对仗是汉语文学特有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建立在汉语方块字和汉语声调的基础之上,又与汉语的词类学有密切的关系。对仗最初在语言里自然形成,如《周易·乾》卦《文言》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杜诗中连贯句的运用艺术
收藏 引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4期50卷 125-131页
作者:李谟润 卢盛江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杜诗在连贯句的运用上有许多创造。杜诗善于运用连贯句充分地表达和展开复杂情感的抒发、叙事、议论与描写等诗意;其连贯句凝练紧凑,有独立诗句的节奏感而又不失散文化;其诗句节奏与诗意节奏融为一体,让诗情表现得更富于节奏变化。在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联:讲究对仗的语言艺术
收藏 引用
《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版)》2017年 第4期 59-65页
对联,俗称对子,因古时多悬挂于亭台楼阁的楹柱而被称为楹联。对联句式自由、长短不拘,语言精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音韵和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讲究对仗的“对联”
收藏 引用
《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版)》2015年 第8期 69-79,90-92页
作者:王震 
对联,俗称对子,因古时多悬挂于亭台楼阁的楹柱而被称为“楹联”。对联句式自由、长短不拘,语言精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音韵和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大中诗钞》中律诗的对仗艺术
收藏 引用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 第1期14卷 16-21页
作者:张学亚沈阳大学学报编辑部 
对仗,是律诗中必有的文字结构和句法形式,没有对仗的诗是不能够称其为律诗的。律诗中的对仗,是律诗的精华部分,精彩的对仗句式,能够使诗词显现出匀称,平衡、典雅、凝练的激情冲击力,增强诗词的艺术感染力。《大中诗钞》中的律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