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对仗"
106 条 记 录,以下是71-80 订阅
视图:
排序:
难联巧联美联奇联大观
收藏 引用
《炎黄纵横》2015年 第5期 62-64页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我们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相反相成 化境八章(四)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09年 第1期52卷 106-111页
作者: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 
作为对阴阳媾和这一中国文化生成机制的提炼,"相反相成"乃是"化境八章"的理论核心,"相反"规定生成机制里形象的差异性前提,"相成"则促成生成机制里的媾和结果;"相反相成"不但是中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楹联嵌红楼,韵致显匠心
收藏 引用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7年 第7期 22-24页
作者:胡馨月 
导引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却又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涵义,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部《红楼梦》,里面有大量的对联,不仅韵致精美,更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部名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掌握对偶修辞格有利于古代诗文的解读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2005年 第12期 54-55页
作者:王宏计陕西 
对偶,也称对仗、对联等,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句子,成对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格(或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文里,特别是骈文和律诗里普遍存在着这种修辞格,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煮墨诗论断想
收藏 引用
《文史杂志》2016年 第2期 76-79页
作者:陈沫吾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我认为,诗是一切艺术创作之灵魂,是文学中之文学,一般人是难以企及的。虽然自己也读过一些诗,也模仿写过一些,但现在看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姑且不说平仄、对仗、押韵等写作技巧问题,最根本的就是缺少诗味,大有无病呻吟和喊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我国传统的诗词格律
收藏 引用
《岱宗学刊》1998年 第1期 25-27页
作者:张建华山东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中国的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传统的诗词格律是根据汉语的本质特点和诗词本身的艺术特点,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产生并逐步形成的.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讲究音韵和节奏,《诗经》第一首《关睢》的头四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歌秩序浅议——兼评郭沫若和胡适的白话诗
收藏 引用
《焦作大学学报》2016年 第1期30卷 36-39页
作者:刘福智 方静杰商丘学院文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每一门艺术的特定模式和特殊规律就是它的秩序。离开了秩序,也就离开了艺术本身。诗歌的秩序则在于诗韵、诗律和对仗,古代诗人凭借这些因素创造美感,当代诗人亦然。郭沫若、胡适等人的不讲字数、不讲句数、不讲押韵、不讲平仄、不讲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拆拼离合 韵味隽永——析字诗联拾趣
收藏 引用
《初中生(三年级版)》2003年 第27期 22-23页
作者:傅望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析德诗汉译中的形式处理——以樊修章译歌德十四行诗《自然和艺术》为例
收藏 引用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6年 第1期 108-112页
作者:徐庆复旦大学 
诗歌被公认为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文学体裁,因此其译文形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异国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在我国翻译界,欧洲格律诗汉译的形式问题始终是讨论热点。围绕译诗应当'神似'还是'形似'原诗,各种理论层出不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个标题的启示
收藏 引用
《语文知识》1995年 第1期 41-42页
作者:钱立生安徽歙县中学 
1993年12月19日《中国青年报》有一个少见的好标题:“老挝不老万象更新”。它充分发挥了修辞功用,收到了辞工意丰的艺术效果。“老挝”——“万象”,“不”——“更”“老”——“新”,对仗工整,读来铿锵有力。“万象”字面意思是老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