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对歌"
3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冯至四十年代对歌德思想的接受与转变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02年 第4期 125-131页
作者:殷丽玉上海外国语大学 
冯至在 4 0年代创作了《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等精粹之作。但在他艺术达到高峰的同时 ,他突然停止了艺术创作 ,并开始了现实的转向。 4 0年代战争意识形态的背景 ,对歌德思想及人生观的认同 ,时代压力下道德感的觉醒与束缚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黔西南布依族对歌文化艺术研究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2015年 第9期 55-57页
作者:鞠荣丽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人文艺术教育中心 
贵州黔西南地区,是布依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布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尤其是布依族的对歌文化,更是展现了显著的布依族特点,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黔西南布依族群众在平常交往中,采用对歌这一交流方式,起到彼此交流的目的,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广西壮族“对歌”的表现形式与歌词特点
收藏 引用
《黄河之声》2020年 第16期 18-19页
作者:覃兰叶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其民族文化进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广西壮族"对歌"。广西壮族"对歌"最大的特点是即兴歌唱。本文将以对歌的表现形式与歌词特点为主体进行分析。虽然广西壮族对歌大多是即兴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媒体技术视野下民间对歌民族志研究——以广西龙州、罗城、富川山歌微信群对歌为考察对象
收藏 引用
《歌海》2022年 第2期 22-27页
作者:成思禹 吴宁华广西艺术学院 
互联网微信群移动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对歌模式,从面对面对歌到微信群空间的虚拟对歌,线上、线下双重空间互动促进了对歌场域的延伸。以广西罗城、富川、龙州等多个山歌微信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微信(音乐)民族志的研究,呈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二人台“对歌”与中国古代“对唱体”
收藏 引用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 第4期32卷 11-16页
作者:武君 陈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2488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10 
二人台对歌源自民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深刻的文化根基,与中国古代对唱体文学作品一脉相承。中国古代的对唱体文学从《诗经》"楚辞"一直到汉、唐乐府,一路走来在乐府诗词中得以成熟、定型,采用分时定格联章的体式和丰富的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日本学界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对歌研究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2016年 第4期29卷 108-116页
作者:曹咏梅日本神奈川大学 国学院大学 
早在20世纪初期日本学者就指出,古代日本的对歌类似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对歌习俗。但少数民族对歌文化的研究并未受到重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日本学者开始踏入西南地区对少数民族对歌进行田野调查,出现了少数民族对歌习俗的相关论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千人对歌激情飞扬
收藏 引用
《西部观察》2005年 第7期 23-页
作者:秦俭 
"发扬光大民间艺术,传承文明见证三峡."随着主持人铿锵的话语,2005年6月26日上午8点30分,在首届见证三峡民间艺术节中,三峡都市报社新闻广场举行的"千人对歌赛",歌声飞扬,激情荡漾,热闹非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假声歌唱与两性相与--贵州平架嘎琵琶个案调查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学》2016年 第3期 126-137页
作者:朱腾蛟上海音乐学院 
平架嘎琵琶[al bic bac],是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平架侗寨及其周边南部侗族地区的一种歌唱形式。本文以"假声歌唱"这一平架嘎琵琶之典型特征作为切入视角,沿着唱法、风格到文化阐释的思考路径,从嘎琵琶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霍夫曼斯塔尔的歌剧创作
收藏 引用
《国外文学》2000年 第2期 91-96页
作者:贺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北欧室 
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1874—1929)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最著名的戏剧家之一,他创作的喜剧、悲剧和歌剧至今仍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舞台上演出。他认为歌剧是融戏剧情节、歌词、声乐、器乐和舞蹈等诸多要素为一体的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 第2期 156-163页
作者:任旭彬南京大学文学院 
刘三姐歌谣在跨民族跨语际传唱中因文化语境不同导致了审美意义的丧失,地方性审美知识的差异也造成了刘三姐歌谣的传播困难,壮汉文化融合实现了刘三姐歌谣的跨族际传唱。由于壮族文化的弱势,刘三姐歌谣的族际语际传唱也伴随着汉族文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