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寺院经济"
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关于藏族寺院经济的兴衰及其实质的探讨
收藏 引用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 第2期 19-25页
作者:才让加 
青藏高原上的佛教化运动一开始就以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特点。这种迷恋于消耗财物的运动在“政教合一”制度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应该肯定,这对于文化、艺术活动、手工业和贸易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新的持久的推动力。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经济的膨胀与“会昌废佛”
收藏 引用
《天中学刊》2002年 第6期17卷 75-77页
作者:张建华驻马店师专艺术系河南驻马店463000 
隋唐时期,佛教由于统治者推崇而盛行起来,佛教寺院经济也随之发展,它们不仅得到历代帝王的大肆封赏和达官贵人的施舍,而且通过经营一些高利贷等行业聚积了大量钱财。僧尼的奢侈生活吸引了大批好逸恶劳的逃避赋役者,不仅对政府的财政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莫高窟第428窟供养人画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收藏 引用
《敦煌学辑刊》2022年 第1期1卷 152-163页
作者:陈培丽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20 
莫高窟作为历时千年之久的佛教石窟,供养人对其形成、发展和演变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第428窟是莫高窟供养人画像数量最多的一个洞窟,仅表层供养人画像就有1242身,其中占一半以上的是僧人像。通过研究可知,第428窟绘制大量的供养僧人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充实而光辉──读杨富学《回鹘之佛教》
收藏 引用
《敦煌研究》1999年 第1期 176-184页
作者:余欣 
充实而光辉语出《孟子》,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原指德行修养,杨联先生引以为某学者学术成就之评语,严耕望先生继加以引申,提出此语可作为学术论著最高境界之标准,并作了精彩的阐释:充实比较容易讲,最主要的是材料丰富,论断平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北周灭佛“后遗症”——再论音声供养与音声法事的合一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7年 第10期 72-83页
作者:项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佛教在西域诸国应该属政教合一、国家供养者。佛教传入中土,由于没有相应的国家供养制度作为保障,自汉至南北朝走的是一条独立的寺院经济的道路,这保证了供养的实施。北周灭佛,使得在以上两种情况下都不成为问题的供养与戒律之间的矛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佛教中国化的理论模型、演变路径与经验启示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 第11期41卷 82-90页
作者:张志鹏 张华南京工程学院社会治理研究所江苏南京211167 南京佛教文化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8 
为了将佛教中国化的研究纳入社会科学领域,本文构建了四个要素的理论模型,包括:民众对宗教的需求、宗教与其他社会力量的竞争、宗教为民众供给的服务和产品、宗教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佛教中国化的机制是通过制度化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宋代禅门自律型制度伦理管窥——以《禅苑清规》为视点
收藏 引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 第S1期 83-86页
作者:黄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 
以《禅苑清规》为视点,透视宋代禅门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氛围、所面临的制度设计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案,有助于深入研究和探讨禅门这一亚文化群体伦理自律与他律的双向互动关系,并进而揭示在宋代封建大一统背景下自律型制度伦理出现的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三武灭佛对麦积山石窟的影响
收藏 引用
《敦煌学辑刊》1998年 第2期 106-111页
作者:孙晓峰 
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具有影响的灭佛事件。分别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统治时期,史称“三武灭佛”。这几次灭佛事件均首先发生在当时北方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而地处秦州(今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当代台湾佛教的深刻剖析和全面总结——评何绵山《台湾佛教》
收藏 引用
《闽台文化研究》2010年 第3期 159-159页
作者:张泽洪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 
要研究台湾当代社会,必须研究台湾当代佛教。佛教在当代台湾的兴盛,每个到过台湾的人都有深切体会。据台湾有关资料记载,目前台湾信仰佛教的人数约占1/4以上。对台湾社会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大陆目前似还未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台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