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封泥"
2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中国古代封泥概述
收藏 引用
《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 第7期 29-31页
作者:陈才上海逸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200125 
本文介绍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封泥全集》的成书情况和全集体制,讲述了近现代封泥的发现和研究历史。最后辑录了20枚《中国古代封泥全集》一书中的封泥图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封泥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22年 第3期 48-51页
作者:刘妍 翟晓悦徐州市汉文化风景园林管理处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 
狮子山楚王陵是西汉早期楚王陵墓,陵墓出土了包括印章、封泥在内的大量文物,印章、封泥对研究西汉职官地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封泥是印章抑印于泥的实物遗存,是书法、篆刻艺术的体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封泥的价值与意义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22年 第8期 31-34页
作者:陈根远西安碑林博物馆 
封泥自清道光二年被发现以来屡屡见于著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通过考古发掘,西安北郊又有大量秦封泥出土。经考证,出土大量秦封泥的相家巷曾为秦代甘泉宫,为皇帝处理政务之所。秦封泥文字内容囊括秦代各级官吏及机构名称,为研究秦汉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战国封泥美学范式述略
收藏 引用
《书法赏评》2023年 第1期 11-13页
作者:马贤亭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封泥作为古代用印痕迹遗存,是珍贵的出土文献,也是印章艺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蜀地和关中封泥出土以来,封泥从金石学走到考古时代,封泥文字辑录整理和融入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关于印章美学的研究也日益发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三峡博物馆藏封泥“严道橘园”考
收藏 引用
《收藏与投资》2022年 第10期13卷 41-43页
作者:史春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400015 
封泥作为秦汉以降官方一种封缄文书的方式,留存甚众。“严道橘园”封泥在全国多家博物馆都有收藏。与之相关的“严道橘丞”“严道”“严道令印”“严道长印”也有发现和收藏。严道在今四川雅安市荥经县一带,两千年前曾是我国主要的柑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上海博物馆的封泥收藏与研究
收藏 引用
《文物天地》2022年 第12期 44-47页
作者:孔品屏上海博物馆 
封泥是近代以来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指向。它与古玺印互为表里,是古玺印的使用遗存。作为官署、官吏执政凭信或职权象征,古玺印与历代官制、印制、地理、文字沿革乃至朝代更秩、民族关系相联系;官印文字包含大量官名、地名等信息,与古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考古遗物与出土文献——双重视角下的封泥研究
收藏 引用
《常州文博论丛》2023年 第1期 52-57页
作者:吴剑芳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封泥作为具有考古遗物和出土文献双重身份的特殊遗存,其研究范围涉及类型学、功能与使用、职官地理、文字字形释读和书法艺术等多个领域。当前,作为承载文字信息的封泥,已被诸多学者汇编整理,并开展相关研究。对于某些关键的学术问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通过秦封泥和汉瓦当文字的对比窥探秦小篆研究传承的当代意义
收藏 引用
《秦汉研究》2010年 第1期 130-139页
作者:庞任隆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本文以20世纪70年代后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先后出土的汉瓦当和秦封泥为例,撷取部分精品,比较其异同。秦封泥和汉瓦当均以'陶质'为载体,传承演绎了秦文字小篆书法的美妙神韵,是在《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之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秦代封泥的学术价值
收藏 引用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2011年 第1期4卷 47-51页
作者:庞任隆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先后发现和出土了秦代封泥3000多枚。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其中的350个品种630多枚,谓之“品相好,种类多,反映内容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1]”被誉“镇馆之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封泥研究与篆刻创作
收藏 引用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1期31卷 106-107页
作者:王月兵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通过对2000多年前的封泥进行分析研究,对清朝以来诸多印家创作封泥印的作品进行剖析,在全面了解封泥印的基础上,总结出封泥的特点及一般规律,理性地吸收借鉴封泥的相关元素,来指导篆刻创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