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左翼电影"
149 条 记 录,以下是61-70 订阅
视图:
排序: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收藏 引用
《艺术评鉴》2020年 第5期 152-153页
作者:郝瑞瑞山西师范大学 
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的诞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本文选取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角度来解读左翼电影,从三个方面来主要论述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从而尽可能的挖掘左翼电影底层叙事的内在意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女性自觉、传统观念与市场策略的杂糅——以左翼电影《女儿经》为例
收藏 引用
电影新作》2017年 第5期 38-41页
作者:王正上影集团东方电影频道 
以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左翼电影《女儿经》为范本,从左翼电影的艺术特质与市场化策略入手,分析影片中不同女性的自我表达与影像呈现。通过对几个女性形象的解读,试图探讨女性意识在文本中的传统与超前表达,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对电影审查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电影《春蚕》:左翼文学与国产电影市场的结晶
收藏 引用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4期36卷 26-29页
作者:袁庆丰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北京100024 
1930年代初期,日益动荡的国内外局势直接导致了盛行于1920年代旧市民电影的衰败,由知识阶层和青年学生为主的新观众群体的涌现和竞争对手联华影业公司的新电影制作方针,迫使以旧市民电影起家的明星影片公司采取与左翼文艺合作的制片路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天明》:政治贞洁与肉身贞洁——左翼电影模式的基础性延展
收藏 引用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 第8期34卷 11-18页
作者:袁庆丰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1933年的无声片《天明》,与孙瑜一年前编导的《野玫瑰》和《火山情血》一样,都是左翼电影的奠基之作,阶级性、暴力性和宣传性等三大特征,均性形神兼备。但《天明》最突出的一点,是将女主人公的政治贞洁与肉身贞洁在逻辑层面相关联。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女性、左翼电影与历史的幽灵
收藏 引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 第3期 125-131页
作者:韩琛 马春花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新女性"想象是左翼政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社会改造工程的一部分,并伴随左翼意识形态的历史性调整而发生变化。与左翼革命的兴衰起伏一样,左翼电影也塑造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女性"谱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30年代左翼电影的抒情面向
收藏 引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21年 第3期 11-17页
作者:乔洁琼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山东青岛266061 
左翼电影呈现出政治、教化之外的抒情面向。这一面向既应关注到中国文艺抒情传统的影响,又要将其纳入到现代性框架下审视。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左翼电影促使一些进步影人从“小资之情”转向“大众之情”,完成了抒情主体的建构;左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联华交响曲》:左翼电影余绪与国防电影的双重叠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中国国产电影文本读解之一
收藏 引用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 第2期17卷 70-74页
作者:袁庆丰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 
联华影业公司于1937年1月公映的《联华交响曲》,既是公司历史上仅有的一部集锦片,也是左翼电影余绪和新兴的国防电影的双重叠加。除费穆编导的《春闺断梦——无言之剧》极为出色外,其他短片大多乏善可陈。这意味着失去了黎民伟和罗明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1936年:有声片《新旧上海》读解——中国左翼电影转型、分流后现存唯一的新市民电影
收藏 引用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2期24卷 39-43页
作者:袁庆丰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北京100024 
《新旧上海》是"明星"公司始终贯彻的新市民电影制作路线的结果,它在思想和艺术上不同以往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左翼电影转型、分流和突破时期的滋养和补给。新市民电影最大的收获就是以它一贯平和的方式、从市场卖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马路天使》:新市民电影的经典之作——基于左翼电影和国防电影背景的审视
收藏 引用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1期27卷 34-38,95+2页
作者:袁庆丰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北京100024 
《马路天使》的新市民电影属性,决定了影片中左翼电影思想元素和国防电影(运动)背景的表现。而影片对视听语言中歌舞元素尤其是主题曲的强化运用,不仅巩固了新市民电影在1937年抗战爆发前后的主流地位、扩大了其世俗主题思想的传播和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市民电影:左翼电影的高级模仿秀——明星影片公司1935年出品的《船家女》读解
收藏 引用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 第2期28卷 26-30页
作者:袁庆丰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北京100024 
《船家女》对社会批判的改良色彩表明,1935年的新市民电影在更多继承旧市民电影的传统题材、审美趣味的同时,及时利用、吸收电影新技术(有声技术)和左翼电影的思想元素,并迅速地和有选择地将其转化为市场卖点,多从庸常的表述和展示世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