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巴塞利茨"
21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博伊于斯之后的德国艺术
收藏 引用
《世界美术》1993年 第3期 16-18,33页
作者:米歇尔.西尔霍尔 张红艳 
博伊于斯之后留下什么呢?那种通过艺术来改善人类的乌托邦思想随着这位艺术先知一同死去了。但是艺术却依旧存在。年青的艺术家现在仍在探寻着古老问题的新答案。每一种方法都是合理的:不再存在统一的艺术思潮。“所有的一切都在运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因自由而艺术——德国“自由艺术”的生发及其人文社会背景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家》2015年 第1期 65-69页
作者:杨起 
艺术是自由思想的延伸。作为思想大国,德国艺术同样改变着人类精神面貌。从本期开始,《上海艺术家》将邀海德堡大学艺术哲学博士、201 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德国杜尔多夫城市馆艺术家兼策展人、波鸿美术学院自由绘画教授杨起,从人文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搬用的80年代——从新表现主义到新抽象
收藏 引用
《世界美术》1989年 第3期 51-56页
进入1980年代,对极少主义不可抗拒的反动呈现出新高潮,这一高潮多半由年轻画家们促成。青年艺术家对大胆的姿势、恢宏的尺寸、神话的内容和叛逆的图象的热爱极大地推动了这一高潮,以致批评家们很快将它定名为新表现主义。不过,这一新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传统形态的回归——作为叙事方式的“新表现主义”
收藏 引用
《荣宝斋》2010年 第12期 40-49页
作者:樊林广州美术学院 
讨论"新表现主义"对于架上绘画的意义,在今天的艺术格局中或许并不能够产生非凡的影响。在中国当代艺术"繁荣"的局面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绘画作品的欣赏与审美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美学)(下)》2003年 第8期 25-26页
作者:王国建郑州大学美术系 
艺术作品的欣赏要求欣赏者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具有较好的知识底蕴,包括历史、艺术、现实、政治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最终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鉴赏,获得美的感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25年的变形——表现主义在中国
收藏 引用
《当代油画》2012年 第2期 1-3页
作者:易英中央美术学院 
表现主义在中国已经是蔚为大观了,在这一点上似乎正与世界的潮流接轨。回顾它的历程是有益的,或许还能知道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走向。1982年,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个德国表现主义的版画展,展览的规模虽然不大,却有很大的影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回到未来主义
收藏 引用
《世界美术》1993年 第3期 2-6页
作者:罗曼.罗森贝尔 余丁 
本世纪人们常宜称具象绘画已经消亡。这些年轻的意大艺术家再一次从根本上证明了具象绘画的存在,并表明它决不是边缘的活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觀看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16年 第17期 96-99页
喜欢看什么书?对于书的态度是什么样的?现在读书不多,很惭愧,看书也只是随便翻翻,不求甚解。书是买了不少,好像是为了弥补小时候没书读,又好像是拥有了书便拥有了知识似的。小时候能看到的书真是少。我10岁的时候是74年,那时能借到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状态之中──德国表现主义女画家多萝泰娅·莎萨尔
收藏 引用
《美术之友》2002年 第1期 27-29页
作者:巩芸林 
德国表现主义女画家多萝泰娅一切都只在形式内起作用!但是目的在何处?是在抽象,还是在具象之中?它实际上存在于两者的衔接处──状态之中! 维乐纳·哈夫特曼如同生命的意义在过程之中一样,绘画的意义也重在状态之中。第一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国际艺讯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07年 第11期 130-130页
自然的镜像:北欧风景画展1840-1910年;巴塞利茨回顾展;弗兹艺术节举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