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布莱希特"
57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纪念布莱希特诞辰一百周年
收藏 引用
《世界文学》1998年 第3期 204-214页
作者:布莱希特 张黎 
今年二月十日是中国人民诚挚的朋友,德国杰出剧作家、诗人,本世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之一,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诞辰一百周年。布莱希特的名字,对于中国读书界,特别是对于爱好话剧的观众,是相当熟悉的。新时期以来,文艺界人士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评论四篇
收藏 引用
《世界文学》1998年 第3期 126-150页
作者:布莱希特 张黎 
描写真理的五重困难谁若是想在今天同谎言与愚昧作斗争并描写真理,至少须克服五重困难。他必须有描写真理的勇气;有认识真理的智慧,尽管它到处都被掩盖着;把真理作为武器来运用的艺术;能判断真理在什么人手里发挥作用;在这些人当中传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布莱希特对《四川好人》的舞台处理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1990年 第3期 124-138页
作者:比娅.克莱伯 郑国良 
布莱希特的构建观念我已经指出,布莱希特戏剧的多方面成功归因于综合所有的戏剧因素,他以本世纪初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戏剧为出发点,强调了他那些剧作的综合特征,并以此来作为他现实主义的表现模式。“让我们邀请所有的姊妹艺术,不是去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四川好人(电影文学剧本)
收藏 引用
《世界文学》1998年 第3期 151-203页
作者:布莱希特 魏明伦 
片头琳琅满目: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照片、画像、塑像。布莱希特的譬喻剧《四川好人》中文译本。《四川好人》各种文字,各种版本。《四川好人》各种舞台美术设计图和人物插图。插图中的三位神仙。三位神仙从插图中飞出,化为影片中的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布莱希特“间离”理论的视觉机制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 第7期38卷 151-155页
作者:罗成雁云南行政学院文化与科技教研部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是对现实主义戏剧二分、旁观者视觉机制的变革。"间离"即历史化突出了人和行动的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暂时性和可变性,这为观众、演员批判性地观看、介入提供了前提条件。"间离&q...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布莱希特和鲁迅──思想与艺术的比较(摘要)
收藏 引用
《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 第6期 32-39页
作者:梁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布莱希特和鲁迅思想与艺术的比较︵摘要︶梁展布莱希特(BertoltBrecht1898-1956)和鲁迅(1881-1936)是活跃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闻名世界的两位思想家和作家。青年布莱希特以其独特的“史诗剧或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布莱希特“间离”学说的文学伦理反思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 第3期37卷 135-142页
作者:周才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布莱希特在戏剧的艺术范畴中提出"间离"学说。"间离"要求打破观众与剧情之间的感情融合,获得陌生的效果,培养观众反思的能力。"间离"学说可以从戏剧范畴推衍到电影范畴中,间离与蒙太奇存在亲缘关系,电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布莱希特与中国戏曲的“陌生化”之区别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06年 第1期 109-110页
刘吴在《戏剧文学》(2005/10)上发表了题为《从布莱希特对中国戏曲的误读谈起》的文章。文章把布莱希特对中国戏曲的解读进行了再次的解读,从三个角度辨析了“陌生化”在布莱希特戏剧和中国戏曲中意义的不同。一、展示手法的动机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布莱希特教育剧对剧场的应用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16年 第4期 21-30页
作者:李其昌台湾艺术大学艺术与人文教学研究所 
本文试图梳理布莱希特教育剧的内涵,了解其剧作如何以"辩证"为核心,并运用幕前幕后的表演技巧以刺激参与者在剧场内发言与讨论,从而拓展了剧场应用于教学的多样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布莱希特的叙述体戏剧与陌生化理论
收藏 引用
《时代文学(上半月)》2007年 第2期 88-89页
作者:张秀婷山东省人口学校 
以陌生化理论为基础,布莱希特从剧本创作、演员表演、舞台设计等多个层面对传统戏剧进行了改造,建立起了全新的叙述体戏剧体系,这一体系强调在演员与角色以及观众三者之间建立一种辨证的间离的关系,注重戏剧艺术对社会现实的干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