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帖学"
36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帖学与绘画的碰撞——潘天寿书法艺术及思想探析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7年 第14期 46-62,209-210页
作者:胡鹏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潘天寿自幼受书法熏陶,对书法有较深的认识。其先后师从弘一法师与吴昌硕,除了随二位大师习绘画之外,在书法上亦得到指点,主要以篆隶及六朝碑版为主,为其金石书法的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潘天寿认为篆隶及六朝碑版当追求"挺劲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帖学、碑与现代考古——二十世纪中国书法的历史特征及当代书法史热点课题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01年 第9期 26-30页
作者:刘正成 
一碑之争对二十世纪前期书法的影响书法取法碑刻,是古来即有之事。但真正形成风气,则是清代金石考据盛行的乾嘉时期(一七三六—一八二○)。其代表性书家有金冬心(一六八七—一七六三)、伊秉绶(一七五四—一八一五)和邓石如(一七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吴荣光与广东书法家交游考略兼论晚清岭南帖学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报(美术与设计)》2014年 第6期 50-55页
作者:周利锋嘉应学院师能教学部广东梅州514000 
吴荣光是清嘉、道年间著名的书画家、鉴藏家。吴荣光书法创作和书论在当时有较大影响,他的书法收藏及相关研究享名一时,康有为称其书法为广东第一。通过考证吴荣光与广东诸书法家的交游发现,嘉、道之际的京城书法圈碑大潮兴起,但此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毛泽东书法的“帖学”趣向
收藏 引用
《党的文献》2011年 第6期 116-117页
作者:陶永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馆员北京100017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他一生亲笔书写并留存于世的文稿、书作数以万计,时间跨度达70余年,这些手书资料完整地反映了他一生的书经历和书艺嬗变。被称为“毛体”的毛泽东书法,个性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沈曾植帖学渊源考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0年 第A2期26卷 276-278页
作者:段永成嘉应学院师能教学部广东梅州514015 
沈曾植是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于碑派书法与派书法创作及研究均有较大成就。因为其碑派书法的成就,后来研究者往往忽视其派书法的成就,尤其忽视其中进士之前的帖学基础。本文试图从沈曾植的家渊源及通籍前的师承关系两方面来探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帖学在当代的复兴及反思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2年 第10期 180-181页
作者:刘照剑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帖学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到明代已明显出现走下坡路的趋势,至清代则呈现出衰退不振的格局,清代书法由于帝王的喜好,书法风尚不归于董既归于赵,'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由于'二王'法真迹传世极少,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书法史中的“帖学”与“碑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3年 第2期 145-148页
作者:韦渊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派是东晋南朝以至隋唐时期,以纸为书写材料,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墨迹为取法对象的书法流派。而碑派是指魏晋北朝以至隋唐时期,以碑石为书写、铭刻材料的书法流派。"帖学"是指对《淳化阁》中的二王书法的技法和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逸”的双重品格——帖学与碑中的“逸”观更迭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15年 第6期 132-138页
作者:周睿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之"逸"观,自魏晋便具有双重意义,当其指向主体超拔才性与阳刚风格时,衍生出神逸、雄逸、狂逸、奇逸等范畴群;当其提示主体隐逸之志与阴柔风格时,演绎出仙逸、淡逸、逸韵等范畴群。帖学初期,"逸"受早期道家天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发掘传统笔法中兴现代帖学--与沈培方、周鸿图谈沈尹默及其书法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4年 第1期 39-42页
作者:李阳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 重庆师范大学 
文化思潮对美术领域的影响自古而然,而且时代越晚。其影响的周期也相应地越短。三十多年来,中国美术不间歇地和越来越频繁地接受着各式各样的文化思潮对自身的影响与塑造,如先是西方现代文化冲击下的个性解放思潮,再是民族文化意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北宋刻帖学与后世书法的影响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08年 第11期 33-36页
作者:圉公 
北宋赵氏王朝于公元九百六十年定都汴京(今开封)后,推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这一方略的实施使北宋的文化艺术走向了空前的繁荣。北宋刻即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谈到北宋刻,自然先从《淳化阁》说起。有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