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平均数"
160 条 记 录,以下是151-160 订阅
视图:
排序:
对比中理解 应用中提升——《众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思考
收藏 引用
《小学科学》2013年 第7期 125-125页
作者:王兵南昌大学附属小学 
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中位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平均数、中位和众是三种常用的统计量,通过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理解众的意义以及感受学习众的价值,体会三种统计量的联系和区别,会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来选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优化设计 放手练习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学版)》2007年 第8期 43-43页
作者:李彩云河南武陟县育英实验小学 
学思维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善于利用新的解题手段开拓新的解题思路。一位教师在教学过"平均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展示生活例题 激发学生思维
收藏 引用
《教育艺术》2010年 第7期 77-77页
作者:林国兴江苏丹阳市麦溪中心校 
最近.有幸向我校的张辉明主任学习了一节课,课题是“统计与平均数”,课后颇有收获。张主任在整节课中能较好地把平均数的理念引入到统计中.激发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难点得到分解.重点获得突破。尤为可圈可点的是他能较好地展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位和众”教学设计点评
收藏 引用
《湖南教育(学教师)》2008年 第7期 32-32页
作者:董建军中南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湖南长沙410083 
中位与众是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中的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第二学段要求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众的意义,会求据的平均数、中位、众,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位和众”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中小学电教(下)》2011年 第4期 137-137页
作者:黄素玲广西贺州学院教科系 
一、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据的中位、众,并解释其实际意义。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或众。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谈问题情境与教学效率关系的处理
收藏 引用
《江西教育(管理版)(A)》2008年 第15期 33-33页
作者:谢文剑浙江省慈溪市锦纶中学 
问题情境要引发认识冲突,导出学习兴趣,导出的问题不仅仅在一个知识点上,而且要在一系列"问题串"中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耗费不少课堂时间,因此我们在问题情景的创设中应注意情境的高效性。如在"平均数"的教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估≠猜——对估算教学的思考
收藏 引用
《福建教育(小学版)(A版)》2007年 第7期 103-103页
作者:王瑛福州市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位教师在引导五年级学生探索“1亿有多大”时,设计了以下活动:假设一个人保持最佳状态,不吃不喝不休息,连着跳绳1亿下,要跳多久呢?根据三位学生现场跳绳一分钟的成绩,学生一致同意取平均数60计算。计算之前,教师说:“估一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创设有效情境帮助学生积累学基本活动经验
收藏 引用
《开心(素质教育)》2015年 第12期 52-52页
作者:魏亮江苏省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学课堂上,教师呈现源于生活,且真实、有效的信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儿童投入其中,既可感受学之韵、学之美,又有助于获得积极的学体验和经验积累。下面结合“求平均数”一课教学的设计来说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谈“方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收藏 引用
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1997年 第5期 10-10页
作者:彭祥彬四川省宣汉县圣灯中学636164 
“统计初步”是初中《代》中自成体系的一章,“方差”是该章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深感概念生疏,计算较繁,通过笔者的教学偿试,在“方差”教学中应注意下述问题.也正是笔者的教学设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
收藏 引用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年 第5期 105-页
作者:霍淑霞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第一实验中学 
在地区教学拉练活动中,我有幸听了几节学课,内心感触颇深。如何评价每一节课?怎样上好每一节课?同行们各抒己见。而我认为,既然这些课都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展示课,那么我们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实施过程和课堂教学效果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