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非写实幻想小说在20世纪初和世纪末的两个创作高潮以及五四之后的低潮,在现代文学史的书写中都未曾被足够地关注过。这种文学叙事习规的遭际不仅是读者、创作者的功利性选择,也牵涉到小说这种文体在文学结构、文化结构中的作用,是一系列的文学技巧、社会思潮、艺术价值等的选择和表现。实际创作中,"现实"被文学以写实和非写实叙事习规共同书写,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学生态和多样化文本现实。
摘要:一、导读设计说明安房直子的幻想小说适合小学高年级及以上年龄段的孩子阅读.本课设计是对经典导读课中'感知风格型'这一课型的尝试.即以感知、感悟作品的特点为线索,在众多的作品中精心选择最经典又适合学生阅读的两篇,分别采用教师大声读与伙伴共读的阅读方式,发现共同的特点,并以随机穿插的'作家自我谈创作'与'他人评论'激起学生的共鸣,提升学生的认识,以达到'窥一斑见全豹'的目的,激发起学生浓浓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同时渗透文学作品阅读方法的指点:整体泛读直觉感知与部分精读深度感悟相结合;借助想象与联想,进入文学的感性世界,受到精神的熏陶与文化的浸染;细心地体味吟咏精妙的语言,感受语言的意味与魅力;设计精美的阅读心得卡,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
摘要:20世纪80年代,常新港用他带有时代烙印的儿童小说迅速在中国儿童文学文坛崛起,用冷峻严厉的笔触走进北大荒少年儿童的生活,在沉重和悲壮的艺术氛围中凝练儿童成长叙事,现实主义也因此成为了上世纪常新港的身份标签。进入新世纪以来,常新港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儿童的真切关怀,与时俱进,将写作焦点转向现代城市中的少年儿童,开始涉足幻想小说的创作。“城市题材+幻想小说”的搭配组合赋予了常新港的新世纪小说不同的文学气色和艺术情调,也成为其“当下创作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艺术转变来自于作家自身和时代的双重要求”。
摘要:班马的幻想小说以绮丽的想象、诗般的语言、梦般的意境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其作品的叙事具有鲜明的空间特质,空间被用来推动人物和叙事发展,在叙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班马的幻想小说构建的地理空间、社会文化空间、心理空间及其写作中运用的空间叙事技巧,体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现实价值。
摘要:以幻想为载体的儿童小说写作,隔绝了现实世界纷繁复杂事物的干扰,让创作者的表达更纯粹。通过“幻想扑进日常生活”的写作方式,用一种符合儿童接受心理的方式达到艺术真实。以幻想为动力传递创作者赋予作品的精神价值,带领儿童共同反思现实问题,为新世纪中国儿童幻想小说创作提供新思路,展现应有的艺术价值。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魔戒三部曲》《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龙骑士》《吸血鬼猎人巴菲》等阅读热流,以及影视、网络和其他新媒体形式的推动,幻想小说已经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主导潮流,当然也备受中国读者喜爱。根据儿童文学学者朱自强的判断,中国幻想小说作为具有自觉文体意识的创作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并且提倡者主要是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所以中国幻想小说在儿童文学领域备受关注,占有重要地位。
摘要:【设计说明】本任务群设计主要基于教材七下第六单元名著阅读的内容,即《海底两万里》《基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其中,前两本是科幻小说,后一本是魔幻小说,同时还引入《神秘岛》“基地系列”“哈利·波特系列”等名著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运用速读的阅读方法,借助具有情境意义的任务群的驱动,依循幻想小说的阅读路径,跟随作者遨游于奇幻的非现实世界,感受想象创造的时空魅力与作者在虚构世界中倾注的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另一方面让学生把握幻想类作品的基本特点,结合具体作品思考科幻与魔幻的联系与区别,建构这类作品的阅读策略,积累相关阅读经验,最终促进精神成长。
摘要:小河丁丁通过“少年西峒”系列写作塑造了个性鲜明的文学形象,他将幻想作为通往童年故乡的一条特色小径,创作了一系列带有个人风格以及本土化特质的幻想小说。这些作品以审美化的方式表现日常生活及其世俗情味,经由童年自我的想象性书写抵达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显示出不同于西方幻想小说的艺术风貌与美学意趣。对小河丁丁幻想小说进行梳理和研究,既能抵达作家所创建的文学世界的深层内域,还可由此探寻原创幻想小说的本土化发展之路。
摘要:C.S.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系列儿童幻想小说是世界幻想小说的里程碑似的作品。作者以非凡的幻想力创造了一个切合儿童审美心理的、近乎完美的纳尼亚世界,让孩子无限自由地探险游戏其中。论文试从亦真亦奇的幻想、强烈的游戏精神两个方面探讨作品的美学特征,以探索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价值。
摘要:《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性研究》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于2017年2月出版,上、下两册,百万余字,是范伯群先生领导一批年轻学子编撰的又一部通俗文学研究大著。全书包括十四个专题:通俗文学与苏州评弹,通俗文学与戏曲话剧,通俗文学与电影艺术,通俗文学与报纸副刊,通俗文学与期刊、画报,通俗作家与早期翻译,通俗文学的营销策略,中国近现代转型期国情与民风的流变,通俗小说宏观研究,中国现代幻想小说,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