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庵堂相会"
1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朴实无华犹如明月——陈瑜在沪剧《明月照母心》中的表演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1年 第7期 32-33页
作者:李晓 
上海沪剧院著名的中年演员陈瑜,十多年来先后在《庵堂相会》《孔雀胆》和《半把剪刀》《樱花》《无辜的罪人》《画女情》和《清风歌》中饰演主角,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被观众誉为沪剧演员中的“千手观音”。陈瑜已逐渐形成了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武皆备的沪剧小生杨勇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1992年 第1期 34-1页
作者:乐声 
名不经传的杨勇年方二十,艺龄已有九载,曾受训于江苏省戏剧学校,学的是锡剧。86年,曾在大型神话锡剧《龙宫舞缘》中,扮演男主角蒋阿端,将嫉恶如仇的人物心理刻划得维妙维肖,久未聆听锡剧的戏迷,深爱他那正宫正调的“彬彬腔”,掌声骤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振兴锡剧的感想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1992年 第6期 22-23页
作者:沈佩华 
阅读了《上海戏剧》1990年第二期“锡剧研讨”栏的发言纪要后,引起我们思绪万千、无限感慨! 我是杭州人,生长在上海,学唱锡剧也在上海。首先受到上海观众的鼓舞,当然也是上海观众的审美要求影响着和制约着我的艺术道路(这里说的上海观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褚伯承《乡音魅力——沪剧研究与欣赏》简评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2007年 第1期 358-371页
作者:周锡山上海艺术研究所 
褚伯承先生是上海惟一在职的专门研究沪剧的著名研究家和评论家。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现任上海沪剧院艺术室主任。褚伯承先生从事艺术和戏曲研究、评论已有三十余年,成果累累。专职从事沪剧的研究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滩簧演变话沧桑──读蒋中崎同志三本书
收藏 引用
《文化艺术研究》1995年 第6期 42-44页
作者:顾锡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淡雅细腻 含蓄隽永——浅析锡剧沈派艺术
收藏 引用
《剧影月报》2016年 第4期 9-11页
作者:过之红 
锡剧,被誉为"太湖一枝梅",是江苏代表性剧种之一,有着鲜明的吴地特色和浓郁的水乡韵味,以其"小桥流水、抒情典雅"的独特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锡剧的百余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艺术流派,其中"沈派艺术"更是独树一帜。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平湖花鼓戏初探
收藏 引用
《文化艺术研究》1999年 第4期 39-40页
作者:陈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如何将乡村生活搬到戏曲舞台上——对新时期农村题材戏曲现代戏的考察
收藏 引用
《福建艺术》2021年 第8期 4-11页
作者:朱恒夫上海师范大学 
前言在许多发轫于乡村和从民间小戏、民间歌舞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剧种,早期的剧目多是农村题材戏,如《王婆骂鸡》《王小赶驴》《打猪草》《打酸枣》《夫妻看灯》《回娘家》《补锅》《王二姐思夫》《刘海砍樵》《走西口》《小放牛》《小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时尚城市的古老曲调
收藏 引用
《音乐生活》2006年 第4期 38-39页
作者:清远 
巴黎"的上海,却流行着一种跟她的小资,与她的时尚似乎永远也不搭调的戏曲艺术——沪剧。在上海流行过的剧种很多,当年的昆曲、京剧都曾经在上海风行一时。但只有沪剧才是唯一产生并壮大于上海的地方戏,从萌芽到成熟不过短短二百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近现代工业化背景下常州滩簧生活小戏的佚失
收藏 引用
《剧影月报》2017年 第2期 50-54页
作者:丁杰常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 
滩簧(摊簧)生长在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长江三角洲,至今有两百多年历史。滩簧在长期的流传中,与江南各地的方言、民间音乐融合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戏曲剧种。比如在上海形成上海滩簧,是沪剧前身;在苏州形成苏州滩簧,是苏剧前身;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