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延安戏剧"
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延安戏剧的现代性、前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3年 第5期 74-77页
作者:徐明君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前期鲁艺演出的、体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现代话剧,曾受到知识分子观众的欢迎和党中央的倡导。在抗战时的延安,观众群体以农民为主,《讲话》后,阳春白雪般的延安大戏悄然退出。受到批评的后期鲁艺,学习前现代的民间艺术,在天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抗战期间延安戏剧与普遍性集体创作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18年 第4期 64-72页
作者:曾云霞山东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 
抗战期间,全国大环境提倡并流行集体创作抗战戏剧延安戏剧创作在"政治标准第一、文艺标准第二"这一总原则的影响下,党团组织和行政领导加入到内行集体创作的流程当中,并将主题先行,继而设定人物和故事这一背离戏剧创作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水浒传》改编与延安戏剧文学的革命叙事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 第4期 166-176页
作者:焦欣波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710119 
延安时期戏剧文学对《水浒传》的改编,是基于抗战背景下民族"戏曲现代化"艺术改革和重构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实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战争、教育、生产服务"的政治目的。这种新的古典小说戏剧改编创作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群体传播:从延安戏剧运动到“文革”样板戏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2012年 第5期 46-47页
作者:鲍焕然武汉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群体传播是戏剧具有发生学意义的传播方式。延安戏剧运动发展起来的与现实政治生活内容相结合的戏剧宣传理念、制度化与集体化的戏剧创编传播模式,尤其是通过对类似秧歌剧和说书等不依赖于书写文字的民间表演艺术的借重,形成的不拘场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抗战前后戏剧大众化理论与实践的演变——以国统区戏剧大众化与延安戏剧大众化的理论实践为例讨论
收藏 引用
《艺术评鉴》2018年 第5期 134-137页
作者:曾云霞上海戏剧学院 
戏剧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作为文艺大众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1930年代和1940年代的时空。随着战争和工农革命的进行,戏剧大众化也从单纯为启蒙、为艺术的乌托邦理想实验转变为适应战时环境和革命要求的实用工具,服务于现实的政治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磨合视域中的延安戏剧改革
收藏 引用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1年 第4期 128-139页
作者:武菲菲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文化磨合是世界文化更是中国文化存在、发展的一种内在机制和主要形态。作为中国"大现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文化磨合思潮②,以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主体的延安革命文化为当下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创造了珍贵的文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延安时期歌剧《白毛女》创作艺术探析
收藏 引用
《当代戏剧2018年 第3期 14-16页
作者:曾云霞上海戏剧学院 
延安时期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在舞台演出二度创作的风格样式和剧本一度创作的戏剧性两个方面的艺术性表现出不同于同时期戏剧的特征。在民族战争和国内解放战争亟需戏剧发挥政治动员和政策宣传的环境中,歌剧《白毛女》在政治主题的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