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建国前夕"
1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政治光谱中的文艺变革:建国前夕香港左派影人的活动及影响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2年 第4期 82-88页
作者:沙丹中国电影资料馆 
正如林年同所说,在1949年前后发生的一些文艺运动"虽然是在香港进行,但实际上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电影活动。它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民主主义艺术实践观念的发展,因此也可以说,这个时期的电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内的一个体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建国前夕的田汉
收藏 引用
《纵横》1998年 第2期 31-34页
作者:田申 
抗战胜利后,我父亲田汉偕继母安娥在1946年5月由重庆回到阔别将近10年的上海。这里是他自1922年从日本回国后,创办“南国社”、“南国艺术学院”,致力于革命戏剧运动的场所,直至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才离开,因此上海也可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土洋之争”学术“点滴”——从建国前夕贺绿汀、冯灿文的两篇文章谈起
收藏 引用
《音乐天地》2009年 第2期 46-48页
作者:张强南京艺术学院 
中国声乐艺术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演唱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中国歌唱艺术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歌唱家;在教学方面,出现了以金铁霖、李双江、武秀芝等为代表的中国声乐教师。因此,可以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闲闲笔墨——沈从文一幅写于建国前夕的章草
收藏 引用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9年 第5期 100-101页
作者:唐吟方北京 
史树青先生向来注重近现代学人墨迹的收藏。他也乐于把自家的藏品向熟识的晚辈展观。记得春天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当代学人书展中,有两种墨迹就出自竹影书屋。虽然史先生不满那个展览的某些人选,但还是慨然出借了藏品。从上个世纪五十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无产阶级政论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五评白皮书”论辩艺术浅析
收藏 引用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年 第2期 80-83页
作者:贾靖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毛泽东的政论文是开创一代文风的光辉典范,一直令人知所勉策,知所奋发,今天学习这些文章仍有特殊的意义。本文仅就建国前夕毛泽东的五篇评论,从政论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上谈点粗浅的见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心灵诗情和哲理的艺术再现——浅谈《开国大典》的象征意识
收藏 引用
《电影评介》1990年 第7期 15-14页
作者:张渝扬 
象征,作为电影创作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开国大典》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长影巨片《开国大典》的编导以艺术家高度的责任感,站在历史的高度,不是简单地叙述历史,而是虚实同构,史实与人像交融的叙事原则,把写实与写意结合起来,运用饱含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建国大业》中主要人物谈话风格的艺术作用
收藏 引用
《电影文学》2010年 第9期 62-63页
作者:宋红波 黄攀 熊姗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影片《建国大业》以20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直至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全景描写共和国领袖和众多政坛名人的群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女声唱法的演变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0年 第11期 60-61页
作者:周庆恬南京艺术学院 安徽省淮南师范学院音乐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悠久的歌唱传统。尤其是民族声乐女声唱法,经历了复杂多变的风雨历程,从20世纪40年代初至建国前夕,女声演出艺术初步形成,基本上是传统唱法;从文革后到改革开放前,民歌唱法有了重大突破,用真假结合的声音来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所见证的文学发展
收藏 引用
《政协天地》2009年 第7期 42-43页
作者:杨少衡 
我在省文联工作,经常听老同志谈论往昔。他们回顾历史,总要提到建国前夕,全国文联曾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发起单位之一。老同志们谈起建国初期的文学艺术工作,包括我省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以及省文联这一文艺界人民团体的起步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简明新闻
收藏 引用
《当代戏剧》1999年 第4期 61-61页
作者:石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