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本文以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发展为轴,提取中日两国在双年展中的节点,分析品牌在各节点中的效应,总结品牌效应在双年展中的节点构建,并展望中国在未来建筑双年展中的表现。
摘要:2021年的芝加哥建筑双年展在9月中旬如约而至,以“建筑和设计与健康、可持续、公平和种族正义等关键问题的交集”来展开话题——“可利用的城市”(The Available City)。作为北美最大的建筑及设计展览之一,它不仅为建筑设计师提供了国际化的交流创新平台,还希望通过特展和公共活动结合的方式吸引大众。
摘要:伴随2021年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举行,全球61个国家馆、46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性作品汇聚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演绎了一场旨在检阅全球艺术面貌并引领未来发展的视觉盛宴,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经济形势萎缩低迷、局部地区纷争不止的特殊时刻,给各国民众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与心灵慰藉。其中,由中国《雕塑》杂志社与圣马力诺共和国国家馆共同主办的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雕塑与建筑艺术展",作为双年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与圣马力诺共和国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之一,展示了来自东方文明国度艺术家解读事物的智慧才情与文化思想,吸引了全球艺术领域的目光。
摘要:芝加哥建筑双年展是北美最大的当代建筑、艺术和设计展览,到今年已经是其举办的第三届。2019年芝加哥建筑双年展汇集了来自全球22个国家的80多位参与者,展览主题为“……以及其它这样的故事(…and other such stories)”,旨在探索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历史和自然下的建筑塑造方式,思考“建筑如何影响我们的当下生活?”以及“建筑如何为塑造更好、更可持续、更公平的未来提供力量?”等关键性问题。
摘要:建筑,作为城市的基本物质单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被归类于技术艺术领域而与社会意识形态无关,但如今,我们的社会生活越发依赖于居住的环境和城市文化,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对于影响社会舆论和规范公众生活环境亦越发有发言权。双年展这样艺术届的盛会自然不会忽视建筑和城市作为单项议题而存在于自身的制度里。在这样的前提下,建筑双年展作为论述城市发展的同时涉及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公共话题应运而生。2012年9月,首届成都建筑双年展的首次举办,将建筑、城市、生活作为议题为大众所论述、展示。笔者尝试从发起者、发言场、时间轴、主题观以及形式这五个维度总结一些国际性的通用作法,同时提出适用于成都本土的建筑双年展的方式。
摘要:“星图·新途——建筑师的奇幻境”展览,作为2021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未来·家园”外围展之一,于9月25日至10月8日在北京西单更新场举办。此次展览由面向青年的公益性组织“瞻星Stellar”主办,共有120+来自全球各地的建筑领域青年创意人参与,展览通过300+建筑及非建筑作品,全面展示当代设计与生活。
摘要:第5届芝加哥建筑双年展(Chicago Architecture Biennal)在今年11月初拉开了大幕。双年展的一场重头戏在芝加哥建筑中心(Chicago Architecture Center)上演。这是一场名为“系统”(Systems)的展览,内容是法国建筑事务所Chartier Dalix基于多年建筑实践,对于建筑与生态、城市生活和公共生活、传统与传承的设计思考。在本届芝加哥建筑双年展中,Chartier Dalix呈示了基于他们对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未来设想,运用灵活和多样的建筑手法,所建构的人、自然、社区与城市的新经验。
摘要:经过一个月的筛选与评审,泛美建筑双年展(Pan-American Architecture Biennal)终于在11月18日揭开了2020年奥斯卡·尼迈耶建筑奖(Oscar Niemeyer Award)桂冠的神秘面纱。Beals Lyon建筑事务所(Beals Lyon Arquitectos)通过南卡瓜新市政厅(Gallery of New City Hall in Nancagua)这一作品向全世界建筑设计师以及建筑爱好者们展示了属于拉丁美洲这块热土的独特建筑魅力。
摘要:双年展通常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经济体中用来创建世界"创意城市"形象的工具。威尼斯双年展可被视为从概念和空间设计这两个方面创建这种展览体系的基本范例:自威尼斯双年展开始举办以来,许多城市相应地创建了其"X年展"。此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亚洲、在中国,此类展览的数量大幅增加。全球化现象与其在当地背景下的再诠释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它意味着什么样的做法和实践?双年展在这里被视为一种"全球性实践",是跨文化背景交流的载体,主办者试图在全球巡演的展览中协商他们的立场,并尝试用新方式参与这一"创意"讨论。文章将探讨这一对话的两个维度:一方面,中国建筑师如何逐渐熟悉威尼斯双年展的模式;另一方面,威尼斯双年展这种全球性模式如何被中国当地的双年展所借鉴和改编,文章将以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为例。
摘要:王灏,200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2006年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3年在上海设计中心举办“自由结构——中国新民居”个展;同年获德国BAUWELT处女作奖。2015年至今,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客座讲师。2016年参展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他也是“建造学社”的创始人之一,建造学社是力图重造民居营造的民间工作营,倡导民居研究以及木构设计。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