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徐复观"
14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诉求与重构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学研究》2018年 第4期 25-29页
作者:周寒千 彭丽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徐复观在反省与批判现代艺术中,表达了对真正艺术作品、艺术精神主体的自觉、艺术价值的取向等层面的现代性诉求。并通过笺疏孔子和庄子文化艺术精神来重构具有审美现代性功能、以"心"为价值根源、为人们提供精神安顿之所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徐复观论儒、道艺术精神之会通
收藏 引用
《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 第8期212卷 43-47页
作者:孙琪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突出贡献即在于它所阐发的儒道美学思想的会通。氏以"心的文化"为前提、背景和哲学基础,对儒、道艺术精神展开诠释。分析、提炼氏关于儒、道艺术精神之会通的点,有利于总结儒、道两家在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徐复观对儒、道艺术精神关系的疏通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 第1期 41-47页
作者:王守雪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一书,须与他一系列著作对戡合,方能见出其中返本开新的大判断。第一,将儒家“所成”归之于道德,而将道家“所成”归之于艺术,二水分流会通,共同流入现代学术,使中国文化纠葛纷纭的两个分支,顿时活转了强大的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徐复观谈: 音乐艺术价值的根源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1997年 第3期 23-,76页
徐复观谈:音乐艺术价值的根源徐复观,1903年生于湖北浠水县,1980年病逝于台北。原名佛,又名秉常。曾以熊十力为师,熊氏为他更名,取义《老子》“万物并作,吾以”。徐复观常以熊十力所说的“亡国族者常先亡其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徐复观对西方现代艺术批判的美学理路
收藏 引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年 第1期 37-43页
作者:刘毅青山东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徐复观对现代艺术有独到的研究,认为现代艺术呈现的是现代性的内在分裂,现代人需要艺术的心灵安顿作用,以弥合现代性的分裂。中国艺术精神所包含的美学思想是以人生的修养为目的,能为个体提供精神的安顿,发现人生,在艺术中实现审美超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徐复观谈“礼乐”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1997年 第2期 13-15页
徐复观谈“礼乐”一、我国古代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人类精神文化最早出现的形态,可能是原始宗教;更可能的是原始艺术。对于艺术起源的问题,最妥当的办法,是采取多元论的态度。在多元起源论中以游戏说与艺术的本性最为吻合;也以游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徐复观的“老庄艺术精神”阐释
收藏 引用
《北方论丛》2010年 第1期 95-98页
作者:石了英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 
徐复观研究思想史之外,对中国文学、美学亦多有阐发并取得重要成绩。他标举"中国艺术精神"这一极具概括性和建设性的中国美学范畴,不仅在台港地区及海外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获得了大陆美学界的高度推崇。以老庄人性论为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庄禅献疑
收藏 引用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 第6期46卷 93-97页
作者:王杨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提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是庄子精神,继而认为中国艺术中的禅学意境实为庄学意境,其主要理由在于禅宗因"胸无丘壑"而无法产生美的意识来生成艺术作品,因此,禅安放不下艺术。徐复观将庄子精神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徐复观对庄子美学思想的再发现
收藏 引用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5期32卷 31-35页
作者:伏爱华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对庄子的美学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的再发现,从而把"中国艺术精神主体之呈现"落实在庄子身上,并通过史论结合、中西对比的方法,对中国艺术精神进行了富有新意的再发现和再阐扬,从中显现出独特的中国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徐复观“中国山水画论史”视野中的“老庄艺术精神”
收藏 引用
《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 第2期30卷 234-238页
作者:石了英暨南大学文艺学广东广州510632 
徐复观把一部中国山水画论史看做一部老庄接受史,通过梳理中国山水画的流变、中国山水画崇尚风格的流变这两条历史谱系中的老庄因素,使流淌其中的老庄艺术精神清晰地彰显出来。但同时,他的这种阐释呈现出单线化倾向,是一种片面的深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