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市护理人员对心脏骤停患者目标体温管理的现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2017年9月—12月北京市22所医院的急诊科和ICU的护理人员,调查内容包括调查科室和护理人员的一般特征、护理人员对心脏骤停患者目标体温管理的认知及实践。结果共发放900份问卷,791名(87.9%)护理人员完成调查。其中87.1%的护士不知道目标体温管理的概念,84.8%的护士不知道亚低温治疗的概念。仅有6.4%的护理人员表示会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目标体温管理,32个科室中只有4个科室以及5.7%的护理人员表示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过亚低温治疗,未实施的主要原因是科室未开展亚低温治疗、对相关知识了解较少。而执行过目标体温管理的护理人员表示,在实施亚低温治疗过程中会更频繁地使用静脉滴注冰盐水和冰袋、冰帽、冰毯来诱导和维持目标体温,而很少使用先进的自粘式体表降温毯和血管内降温技术。结论心脏骤停患者的目标体温管理在中国仍处于应用早期阶段,北京市护理人员对目标体温管理的认知和实践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
摘要:心脏骤停是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急危重症之一。建立科学、高效、可及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于改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结局至关重要,社区/目击者现场、院前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三个子系统间的信息、服务、资源协同是体系建设的关键。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应以急救医疗资源的供需匹配为基本出发点,将院前与院内服务的有效衔接作为核心环节,同时以数据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为重要载体,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提供快速、连续、优质的综合性救治。当前我国在心肺复苏高质量实施规范、自动体外除颤仪精准配置与有效使用、院前快速响应调度能力、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标准化救治流程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应从制度安排、政策设计、技术应用、实证研究等各个层面综合完善,形成系统的建设方案。
摘要:目的 探讨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脏骤停的影响因素,为围术期心脏骤停的预防和救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2020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非心脏手术的患者,采用1∶4巢式病例对照的研究设计,根据围术期心脏骤停与否分为心脏骤停组和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脏骤停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非心脏手术患者559 502例,其中心脏骤停50例,心脏骤停发生率为0.89/万,因心脏骤停死亡13例,死亡率为0.23/万。心血管系统不良事件是围术期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占7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手术(OR=3.146,95%CI:1.533~6.491,P=0.001)、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 ASA)Ⅲ级及以上(OR=6.894,95%CI:4.320~12.282,P=0.001)、全身麻醉(OR=1.127,95%CI:1.055~2.593,P=0.001)、多处手术部位(OR=6.181,95%CI:3.182~10.641,P=0.000)、夜间手术(OR=2.456,95%CI:1.877~4.131,P=0.000)和手术时长大于180 min(OR=1.533,95%CI:1.212~5.303,P=0.000)的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发生心脏骤停风险较高。结论 急诊手术、ASAⅢ级及以上、全身麻醉、多处手术部位、夜间手术和手术时长大于180 min是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发生心脏骤停的危险因素,临床需高度关注。
摘要:目的:了解广东省临床护士对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目标体温管理的认知现状,探讨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目标体温管理调查问卷,对广东省23家医院305例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发放305份问卷,回收率100%。临床护士对目标体温管理的认知处于一般水平,只有14.10%临床护士掌握目标体温管理,18.03%临床护士掌握亚低温治疗概念。只有31.80%护士所在科室开展目标体温管理,55.74%护士所在科室具备亚低温治疗设备。结论:临床护士对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目标体温管理的认识尚存在不足,仍需进一步提高和更新临床护理人员对目标体温管理相关知识,从而促进临床护理质量和安全。
摘要:背景:正确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ry resuscitation,CPR)能提高存活率已被公认,但尚缺乏心脏骤停时实际CPR质量的客观资料。最近的研究已对按照现行国际指南统一实施CPR这一观念提出了挑战。目的:测定院内CPR质量的多个参数,确定临床对美国心脏病协会和国际指南的依从性。设计和对象:对2002年12月11日至2004年4月5日芝加哥大学医院内发生的67例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使用一种新的附加感应功能的监护/除颤仪,记录的CPR质量参数包括胸外按压频率、按压深度、通气频率和无胸外按压的停搏时间段(无血流分数)。主要观察指标:对美国心脏病协会和国际CPR指南的坚持程度。结果:按照30秒时段对每例复苏最初5分钟进行分析发现,在28.1%的时段胸外按压频率低于90次/min。37.4%按压深度过浅(〈38mm)。通气频率较高,60.9%的时段频率超过20次/min。此外,平均(sD)无血流分数为0.24(0.18)。心脏骤停时每分钟有10秒钟的停顿将产生0.17的无血流分数。总共27例(40.3%)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并有7例(10.4%)出院。结论:在本医院内心脏骤停研究,即使CPR由曾受良好训练的医务人员实施,CPR多项参数的质量亦不一致,而且常常与指南的建议不符。高质量CPR的重要性提示,在实施复苏期间需要救护人员的反馈和监测CPR质量。
摘要:据报道,2006年10月20日上午10点25分,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在北京因心脏病去世,终年72岁,医生初步判定死亡原因为心脏骤停。另据土库曼斯坦国家电视台10月21日上午播送的一条紧急新闻,该国总统尼亚佐夫当天凌晨因心脏骤停逝世。尼亚佐夫的健康问题由来已久。早在1997年,他就前往德国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
摘要:作为一种复律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医疗电子设备,心脏体外除颤仪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临床对这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依然不尽人意。本文就心脏体外电击除颤技术在近几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从心脏电击除颤的机制、新型体外除颤波形的设计、影响除颤结果的因素、除颤波形与室颤波形的相互作用和个性化体外除颤的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进一步优化心脏体外除颤仪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心脏骤停(CA)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第一时间给予CA患者有效的徒手心肺复苏术(CPR)是抢救的关键,但第一目击者绝大多数为非医务人员,对第一目击者进行CPR培训意义重大.为了培养学生的"大健康""大急救"意识,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于2023年起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针对非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社区与家庭急救"通识课的公选课,现针对"成人胸外心脏按压"章节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手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成效.
摘要:1现状与问题心脏骤停(cardiacarrest,CA)仍然是目前临床上紧急的危重症之一。2013年,欧洲的医院共收治8470万人次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患者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0%-20%。据2016年发表在Resuscitation的一项研究表明:心源性因素在院内心脏骤停中为主要因素,是带来患者不良预后的原因之一。
摘要:介绍全国各地遇到病人心脏骤停时,人工按压胸外心脏部位的传统方式,指出人工按压复苏法由于人的身高、体力、操作技能等方面因素影响,不能保证抢救生命的高成功率的缺陷,开发设计了一种工作可靠、全智能化自动调整按压深度和频率,既符合医疗标准要求,又能适应不同病人情况的落地式全智能型可视心脏按压器,降低了医师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病人的抢救成活率。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