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感物"
5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道”文化心灵精神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话语塑造
收藏 引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 第1期 116-128,214页
作者:张宏辉 郑春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64 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610064 
“道”作为中国文化的至高范畴和终极据点,在“思想-言说”结构及文化心灵方面形成了“道说希声”这一内在规训及根本特质。而正是“道说希声”,根本性地塑造了中国文化以“致和”“成善”“养德”为基本心灵特征与价值追求、以“乐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16世纪中国博古图与西方静画中的比较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24年 第2期40卷 1-8页
作者:倪爱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77 
中国博古图与西方静画的兴盛都始于16世纪前后,都以静为表现对象,但又有所不同。从的属性来看,博古图中的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紧密相关,其主要功能经历了从宋代的正经补史到明代的雅文化象征再到清代的吉祥文化寓意的变迁;在西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观感物到具身——媒介革命视域下中西文艺美学的互鉴与前瞻
收藏 引用
《艺术传播研究》2023年 第5期 15-27页
作者:朱晓军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美学研究所 
以“”为核心,可考察中西美学(艺术)理论在根基上的观感物之不同取径及其话语范式。由此,可分析西方“视觉中心主义”所导致的艺术定义危机与重构美学难题;同时可参照现象学的视角,探讨在艺术“转向”与哲学“身体转向”的趋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感物与缘情:韩愈“情本论”书学思想研究
收藏 引用
《大学书法》2022年 第6期 144-149页
作者:王延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韩愈以张旭为个案引申出“情本论”书学思想,在中国书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韩愈“情本论”书学思想自有内在的逻辑系统,“机应于心,不挫于气”探讨了书家的主体性条件,“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之论突破了以“中和”审美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感物思维:《文心雕龙》的文思发生论
收藏 引用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5期40卷 44-51页
作者:刘欣 梁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山东交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山东济南250357 
感物”是刘勰在中国传统说基础上系统深化形成的文思发生论美学范畴。刘勰从运思开启阶段的思维体验出发,系统地回答了心何以应、我如何应、感物之思如何导向文艺创作的问题,概括了文思发生的完整环节。在“感物”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感物而动,情即生焉——以《香阵冲天祭汶川》创作论绘画创作中的审美情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12年 第9期 113-115页
作者:李玉田西安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林语堂说:"绘画殆为中国文化之花"。中国画早在二千年前的战国就已出现,并形成了深厚的美学传统。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最突出的美学传统与特征之一,历代画家也秉承了对审美情及其表现方式的重视。所谓审美情是艺术家在创作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感物创造艺术意象的美学机制
收藏 引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年 第5期 91-99页
作者:李健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 
感物创造艺术意象具有独特的美学机制。由于发方式不同,意象的创造也有差别。感物兴情是受外发产生情。在感物兴情方式中,自然与社会现实之既可能成为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意象,也可能完成发任务之后便立即隐退;虚幻之是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感物”:“心”“应与审美创造
收藏 引用
《中国美学》2023年 第1期 26-36页
作者:胡乃文 路卓杭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发轫于《礼记·乐记》的“感物”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创造的一个重要命题,意即艺术创作是“心”有于“”的结果,也是“兴”产生的心理动因,其哲学根源在于“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从先秦儒家的以“”比德,到魏晋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情志”表现说到“感物事”说——古代文论文源观价值阐释
收藏 引用
《作家》2009年 第10期 150-151页
作者:聂风云 张坤晓渭南师范学院 
"感物事"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艺术本源探讨的重要观点,比较科学地揭示了人的主体意识、情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揭示了文学所反映的对象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受、情体验,揭示了艺术的生成规律。这是一种有一定价值的文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应会神”:宗炳的感物美学
收藏 引用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1期25卷 120-126页
作者:李健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宗炳阐发的"含道昇铩庇搿俺位澄断蟆笔橇街指形锓绞健S烧饬街指形锓绞剿丛斐隼?的作品,一种好比哲理诗,一种就像抒情诗,虽然给人的视觉效果不一样,但是,在使人心性灵明上,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应会神,神超理得"的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