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成竹"
1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长歌短吟总相宜——“成竹提梁壶”创作谈
收藏 引用
《江苏陶瓷》2010年 第4期43卷 42-42,44页
作者:王敏宜兴紫砂工艺厂 
古往今来.自然界中摇曳多姿、挺拔坚韧的竹是文人雅士、书画大家创作中常见的题材。也是紫砂从业者倾心追慕在造型和装饰上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从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角度去审视,竹是文化的形态、精神的彰显,其文学要素决定了作品的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Intranet蓄势待发 Oralce成竹在胸
收藏 引用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1996年 第S1期 45-46页
尽管Internet和WWW过去几年尽显风采,然而企业Intranet正蓄势待发,来势非凡。实际上,各家企业对在防火墙内运用Web和Internet技术早已思之若渴,已有百分之七十的新建站点是为企业内部应用而设计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胸有成竹地选择元件
收藏 引用
《今日电子》2013年 第11期 33-34页
作者:Tamara SchmitzIntersil公司 
假设你现在需要设计一个电路原理图,如果你有一间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可供使用(或许还有一位实验管理人员指导你怎样做),那就再简单不过,那么本文对你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不过,如果你需要订购元器件才能开始你的项目,并且这件事对你而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露蒂诗成竹在“胸”
收藏 引用
《中国纺织》2014年 第4期 124-124页
作者:李雪《中国纺织》编辑部 
随着现代生活的压力与物质丰盛,不正确的减肥方法、内衣穿着方式和饮食不健康等让很多女性的身材走型。近日.记者来到东莞市虎门镇一家专门从事女性功能型内衣的研发、设计、生产及特许加盟形式销售产品的公司一探究竟.看看露蒂诗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苏轼论“辞达”的审美表现
收藏 引用
《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 第1期 64-68,16页
作者:王世德四川大学中文系 
一 苏轼对于美学的杰出贡献,不仅在于他提出在创作前必须有触于中,自然产生感兴,随物赋形,首先要了然于心,即在脑中形成完整的审美意象,而且还在于他提出了然于心不等于了然于口和手,要转化为艺术形象,在审美表现上还必须作到“辞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墨竹画起源及其理论探赜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2年 第2期28卷 110-122页
作者:周积寅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中国画墨竹起源于何时何人?说法不一。从发现的唐代李贤墓壁画《侍女与竹》看,其中之墨竹,纯用水墨,当是后来写意墨竹的先驱。它出于画工之手,比之文献所记载的墨竹创始人唐代吴道子、或王维、或张立等人要早,更比之受窗纸上竹影启发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苏轼论“身与竹化”的审美意象
收藏 引用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 第4期24卷 69-73页
作者:王世德 
在生活中有触于中,自然产生感兴,随物赋形而产生审美意象,用苏轼的话就是了然于心,成竹于胸,身与竹化,然后了然于口与手,辞达而转化为艺术形象.这就阐明了创作过程中形成审美意象的规律,并对孔子辞达说作出新的解释,是苏轼美学思想的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岭南盆景技艺谈
收藏 引用
《花卉》2013年 第10期 38-39页
作者:谢荣耀广州 
一、岭南盆景的创作构思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是艺术创作所要求达到的一种较高境界。要创作一盆好的岭南盆景,也要求作者要有这样的的艺术修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神觉篇
收藏 引用
《诗探索》1998年 第1期 31-33页
作者:石虎 
昔日有梦,见白石山翁手拎一帧仕女,那仕女侧像被排成一条直线,大师密告于我:“如此这般,汝便可以成功……”。 砚田耘墨,不觉已去几十春秋,白石翁语随我已过半百,自问天命知了几许?神觉为话,虎斗胆言所不言之物,面对中华几千年文化断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身与物化”与文人画创作——纪念苏轼诞辰960周年
收藏 引用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7年 第1期 1-6页
作者:才彦平 
苏轼,这位集文、诗、书、画为一身的著名学者,在文艺理论方面也多有著述。在绘画领域,他积极宣扬文人画的创作理论,并热心参与文人画的创作实践。“身与物化”就是他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命题。对我国古代文人画的创作,曾产生过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