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战争小说"
51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视图:
排序:
人的当下与历史相遇——浅析狄尔泰体验概念及在徐贵祥战争小说创作中的体现
收藏 引用
《战士文艺》2008年 第4期 74-76页
作者:邢扬 
根据伽达默尔的考证,体验最先是由19世纪德国生命哲学家狄尔泰提出并引入哲学和美学领域的。狄尔泰把体验看作是"构成个人生命经验的基石",世界的意义就是由生命体验而创造出来的。而艺术反映生活总是以作家的审美体验为心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当代战争小说冲突的构成及艺术处理
收藏 引用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6期28卷 46-50页
作者:陈思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当代战争小说表现战争生活中人与人的冲突主要是民族大义、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以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是其原则,个别作品虽有出入但从未丧失民族的底线,这是由民族观念所决定的。革命战争小说和南线战争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芦花荡》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之二 读战争小说 品诗意人生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1年 第7期 26-29页
作者:柴荣北京第二十二中学 
【我解读】孙犁的《芦花荡》是一篇描写抗日战争小说战争是要流血牺牲的,但在孙犁的战争小说中,更多展现的是非常态下的人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揭示战争中人性的象征意蕴与抒情风貌——以当代战争小说为例
收藏 引用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 第4期30卷 48-52页
作者:陈思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当代战争小说主要通过三种模式揭示战争中人性的象征意蕴,即:氛围象征、寓言象征与类比性象征。在氛围象征中,作家们常以特定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契合人物的心理感应,象征人物命运,或以自然环境的变化烘托人物精神,表现时代风貌,营造象征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20世纪80-90年代战争小说人性探索历程透视
收藏 引用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2期22卷 39-43页
作者:陈思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64 
20世纪80—90年代的战争小说,无论是在战火中或战争背景下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肯定,还是对漠视人性的批判;无论是对战争敌方人员身上的人性探寻,还是对我方战士情感与理智的思考;无论是对面临生死困境下人性恶的揭示,还是对人性悖论的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兵学文化的物化形态和审美仪式——略论中国古代战争小说中的兵器和武艺
收藏 引用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 第6期24卷 58-61页
作者:陈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建福州350007 
中国古代战争小说对于兵器和武艺的描写常常与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关联,具有程式化、夸张化乃至神化的艺术表现倾向。从兵学文化的视角看,实际上呈现为兵学文化的物化形态和某种审美仪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西蒙诺夫《日日夜夜》的艺术特征及其影响
收藏 引用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2年 第6期31卷 65-70页
作者:曾思艺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西蒙诺夫的著名作品《日日夜夜》是一部颇为出色的苏联战争小说,其特点是纪实性、分析性或事件性、象征性或暗示性,其不足是人物形象比较平面,写作手法相当传统甚至单一,基本采用新闻体写作。但它对此后的苏联战争小说有着多方面的良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历史意蕴与审美反思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 第4期 148-153页
作者:潘先伟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210008 
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赋予了文学庄严、神圣、峻急的使命,战争要求作家去表现“战争”、“战争中人”、“战争环境”,要赋予战争文学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追求。中国的“抗战文学”、前苏联的“卫国战争文学”、美国的“战争小说”、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战争不是“游戏”——《穿越死亡》读记
收藏 引用
《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 第4期 99-104页
作者:周政保 
一部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要抵达完美的境界是很难的。完美只是一种理想,不完美则是很正常的状态。特别是因为艺术尺度及价值观的差异,完美或不完美的判断也不尽相同,甚至会出现径庭之别。就小说批评而言,重要的还不在于小说本身:倘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俘虏作者”到“正宗文人”——《武藏野夫人》小说艺术札记
收藏 引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 第3期 84-87页
作者:尚侠 徐冰 
1950年,《武藏野夫人》连载于《群像》杂志。战后一向以写战争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冈升平,一改旧貌,涉足风俗与社会问题小说,而且开手便抓住了内中颇为敏感的通奸题材,令文坛与读者不得不刮目相看。作品准确地透视出作家与现实生活的联结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