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抒情方式"
141 条 记 录,以下是41-5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唐末绝句艺术的丰富发展
收藏 引用
《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 第6期 155-161页
作者:刘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对于晚唐绝句,历代诗论褒贬不一,褒之者认为晚唐绝句艺术极大丰富,所谓“法莫备于唐人,中晚尤妙”。①贬之者则认为晚唐绝句之失恰在过于工巧,刻露而失浑成意味,明人胡应鳞批评晚唐绝句“大露筋骨”;所谓“愈工愈远,视盛唐不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漫说《晚晴漫步》的艺术魅力
收藏 引用
《东南学术》1994年 第3期 78-79页
作者:陈孝全华东师范大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真情的意象组合——读阿民处女诗集《琴之涅槃》
收藏 引用
《当代文坛》1992年 第3期 67-68页
作者:蔡桂林 
不故作惊人之语,不故呈深刻之状,一切都在纯情的抒发中完成,都在饱蘸着递进的真情的意象组合中达及。 这是我读完阿民的第一本诗集《琴之涅槃》后的突出印象。由此,我以为有必要对《琴之涅槃》的艺术构思和艺术价值,以及诗人的美学经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汉魏五言的“古意”
收藏 引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2期46卷 11-21页
作者:葛晓音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所谓汉魏五言的"古意",主要以汉诗的特征为标准。就内涵而言,"古意"指汉诗所表现的人心之至情,世态之常理,即抒情言志具有普世性和公理性的特质。就艺术而言,汉诗的"古意"指其意象浑融、深厚温婉,而这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离骚》的抒情结构及意象表现
收藏 引用
《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 第6期 181-192页
作者:潘啸龙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本文从《离骚》作为抒情诗的角度出发,论述《离骚》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驭使意象的表现艺术。文章认为,《离骚》的情感世界是怨愤、绝望和自信的交织,《离骚》的抒情结构和主人公形貌是"自我"的幻化与回返,《离骚》的象征意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写心抒情,曲尽其妙——《古诗十九首》艺术谈片
收藏 引用
《时代文学(上半月)》2007年 第3期 57-59页
作者:陈增印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中文教研室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从心理描写方面说,它往往通过一些自慰的话或故作的豪语来表现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还非常善于通过对一些生活细节和一些旁介物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从抒情方法上说,《古诗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秋夜的忧郁
收藏 引用
《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 第1期 177-180页
作者:张枣 
发声与抒情主体鲁迅的《野草》从头到尾设计了一个主体,一个“我”,我们不妨把这个主体称作“抒情主体”(lyrical subject)或者“抒情我”(lyricalI),因为它出现的语义环境是诗歌,具体说是散文诗。大家知道,散文诗(poeme enpr...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巧啭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传播学视界中的唐代逐臣别诗
收藏 引用
《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 第3期207卷 76-80页
作者:程建虎武汉大学湖北武汉市430072 
逐臣别诗具有现代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者(送者或行者)、受传者(第一、二读者)、传播内容(归朝之情或别情)、传播渠道(赠别)及传播效果等诸要素,而且其传播方式多为复杂传播,亦即其真正的受传者是间接受传者(第二读者),这个特点要求逐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秦牧散文的情与景
收藏 引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 第3期20卷 46-51,144页
作者:李星奎 杜孚 
秦牧的散文是我国当代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具有独特的神韵,既清新幽香,有深邃的情思,又开阔宏奇,有澎湃的激情。阅读秦牧的散文,犹如在聆听一位智者侃谈古今的变化,人世之沧桑;亦如在一位出色向导的带领下,时而神游远古,时而漫...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北方汉族民间情歌的地域特点
收藏 引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 第5期21卷 75-78页
作者:马华祥 
北方汉族民间情歌的地域特点马华祥中国向来享有诗歌大国的美称。民间歌谣和文人诗歌一样优美丰富,但研究者往往独重文人诗歌,而不屑于研究民间歌谣。事实上,优秀民间歌谣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不在文人诗歌之下,共影响远比文人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