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挠性结构"
46 条 记 录,以下是31-40 订阅
视图:
排序:
振动抑制智能结构中智能材料配置和反馈增益的同时优化
收藏 引用
《控制工程(北京)》2000年 第4期 8-12,17页
作者:李勇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本文针对空间挠性结构的振动抑制问题,提出一种对智能材料执行器/敏感器配置(包括位置和尺寸)和反馈增益同时优化的新的设计方法。在系统动力学模型和优化指标中,考虑了智能材料对被控结构的质量和刚度特性的影响,所得到的最优解不依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挠性卫星高精度智能控制及物理仿真实验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07年 第1期27卷 9-13页
作者:李广兴 周军 周凤岐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西安710072 
从工程角度出发,以具有挠性太阳翼的卫星为背景,着重研究了挠性卫星的智能控制方案。针对高精度控制这一要求,设计了双层小脑模型神经网络(CMAC)与变结构(VSC)复合智能控制器,并基于单轴气浮台全物理仿真系统进行了实验,取得了较高的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偏置动量系统中的挠性天线指向控制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7年 第3期17卷 21-26页
作者:齐春子 吕振铎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从工程实践角度,探讨了在目前广泛采用的偏置动量轮三轴姿态稳定卫星上,进行大尺寸(3~5m)和高指向精度(0.05°)的挠性天性指向控制问题。在建立具有挠性天线的星体动力学模型,以及在借鉴和改进有关抑制挠性天线振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dSPACE的挠性卫星姿轨控实时仿真系统
收藏 引用
《航天控制》2004年 第1期22卷 17-25页
作者:翟坤 杨涤 朱承元 王新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哈尔滨150001 上海航天控制工程研究所上海200233 
以某在研挠性卫星星载计算机在回路中的仿真试验为背景 ,利用dSPACE多处理器系统构建了卫星姿轨控实时仿真系统。介绍了实现该系统的软、硬件构成。重点介绍了实现该实时系统的关键———如何用dSPACEDS4 2 0 1s板上的RS2 32 / 42 2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微米/纳米技术在微惯性器件中的应用
收藏 引用
《仪器仪表学报》1996年 第S1期17卷 153-156页
作者:陈锦杜航天工业总公司十六研究所 
微型硅加速度计采用挠性结构、电容传感器和电容静电力矩器。挠性接头厚度和电容极板间隙均在微米量级。而电极表面绝缘层厚度应在纳米量级。它的结构设计和制作工艺紧密依靠细微加工技术。从需要出发,合理设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类复杂对象的两步镇定H∞控制方案
收藏 引用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 第Z1期33卷 14-16页
作者:周东涛 陈亚陵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控制系威海264209 厦门大学自动化系厦门361005 
采用H∞ 回路成形方法 ,结合两步镇定过程 ,给出了一类挠性结构的H∞ 控制器的设计及仿真结果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PWM的挠性航天器分力合成主动振动抑制方法
收藏 引用
《空间科学学报》2010年 第1期30卷 66-72页
作者:张建英 刘暾 郑立伟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哈尔滨150001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分力合成主动振动抑制方法可以有效抑制挠性振动.其利用几个相同或相似的随时间变化的分力,按一定的规律沿时间轴排列合成为合力作为系统输入,此合力可以在保证完成规定刚体运动的同时抑制掉指定的任意阶振动谐波.对于使用常幅值力矩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挠性航天器非线性滑动模态控制和实验研究
收藏 引用
《宇航学报》2001年 第6期22卷 50-56页
作者:王晓磊 吴宏鑫 李智斌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80 
挠性卫星在控制受限情况下 ,采用简单线性滑动模态设计的变结构控制器不能保证在整条开关线上存在滑动模态 ,因此在大角度机动控制中就不能保证过渡过程品质。本文针对这个问题 ,采用抛物线型滑动模态设计了一种过渡过程性能很好的变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多变量频域极大似然辨识算法研究
收藏 引用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 第A2期35卷 15-21页
作者:王永 李旺 梁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合肥230027 
提出了多变量频域极大似然辨识算法.在单变量频域极大似然辨识算法的基础之上,得出多变量系统的频域极大似然辨识算法,并且优化设计多正弦辨识输入信号.针对大型挠性结构的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同时仿真结果表明:对于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航天器发展对控制理论的挑战
收藏 引用
《航天控制》1991年 第1期9卷 45-50,37页
作者:林来兴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本文综述和分析了现代航天器的发展及其对控制理论提出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①挠性空间结构动力学和控制;②鲁棒性和自适应控制;③高精度多变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理论;④容错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人工智能研究;⑤大系统控制理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