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接受方式"
6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品味”的艺术接受方式与传统文化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1991年 第4期 31-36页
作者:邓新华 
接受美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由德国学者尧斯和伊瑟尔等人创立的。这派理论所以在较短时间内就风靡全球并对当代美学、文艺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就在于它一反以往的“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将理论重心转移到读者及其艺术接受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媒体道德与电视的传播/接受方式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3年 第3期 82-91页
作者: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100029 
电视诞生到现在还不到八十年 ,便经历了一个从占据家庭到风靡世界 ,从高级享受到大众消费的“历史变奏”。在这个历史演进过程中 ,电视究竟面临着哪些道德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以电视的传播 /接受方式及媒体从业者的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品味”的艺术接受方式
收藏 引用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 第1期17卷 22-30,21页
作者:邓新华 
中国古典美学很早就用“品味”、“体味”、“咀味”、“寻味”、“玩味”等概念来表示艺术接受活动,并由此形成“品味”的鉴赏理论和接受理论,这是中国古典美学中能够充分显示民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理论成果。文章以西方现代接受美学和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析视觉文化时代从“看”到“收看”的审美接受方式变迁
收藏 引用
《当代电视》2018年 第10期 74-76页
作者:王贤波金陵科技学院 
从绘画到摄影,再到今天的电影、电视,这些视觉艺术拥有的共性特征就是视觉艺术的审美方式,即"看"的方式。所谓"看的方式","在伯格看来,就是我们如何去看并如何理解所看之物的方式。"人类视觉艺术发展史就即是人类对视觉艺术"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儿童文学的接受方式
收藏 引用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 第4期14卷 41-45,53页
作者:李标晶 戴丽敏 
文学创作以作品的完成为终点,但从整个文艺实践活动过程看,作为文艺创作终点的文艺作品又成为文艺接受的起点。所以,文艺作品既是创作主体的对象,又是接受主体的对象。所不同的是,文艺创作以创造艺术形象为指归,文艺接受则是以作品为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曲《清明》千古新——杜牧《清明》诗的接受方式
收藏 引用
《文史杂志》2009年 第2期 56-58页
作者:李金坤江苏大学人文学院(镇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供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清明》诗具有诱人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人们以不同的手法与方式来表达对这首诗所特有的关注、喜爱与接受情怀:或删缩、或变体、或仿拟、或集句、或制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品味”的艺术接受方式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 第6期 95-95页
邓新华在《“品味”的艺术接受方式与传统文化》(《文艺研究》91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 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显然找不到“接受美学”这个概念,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古代的学者就没有注意到读者的艺术接受问题。中国古代的艺术接受理论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品味”的艺术接受方式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1992年 第3期 71-71页
邓新华在《“品味”的艺术接受方式与传统文化》(《文艺研究》91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 中国古代的艺术接受理论与西方现代接受美学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消遣:大众对民间艺术的一种接受方式
收藏 引用
《艺术科技》2018年 第6期31卷 293-293页
作者:石洪宇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20 
民间艺术的接受在很多语境下便是以消遣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消遣的方式不同于凝神专注的接受,它是以双重方式接受的:通过使用和对它的感知。这样如果只是站在纯粹的欣赏角度,对民间艺术进行凝神专注式的欣赏,是无法把握其全貌的。当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电视广告音乐创意三论
收藏 引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4期 152-153,155页
作者:李剑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一、电视广告音乐创意有别于创意音乐创意音乐是以既定的、新奇的、特殊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一个或多个音乐主题、音乐内容以及音乐概念.创意音乐并不一定是神秘莫测、技巧超群、高不可攀的音乐,它除了具备一般音乐作品以听觉为接受方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