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改编本"
10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牡丹亭》改的得失——以两种重要改编本为例
收藏 引用
《文学艺术周刊》2024年 第5期 15-18页
作者:王星宇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牡丹亭》自面世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各种点评改编本流传甚多,其中臧懋循的《还魂记》及冯梦龙的《墨憨斋重定三会亲风流梦》是《牡丹亭》改编本中最重要的两种。文以这二者为例,从优化和不足两个方面来论述《牡丹亭》改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秋声叠叠一心期——关于《汉宫秋》的改编说明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24年 第4期 20-23页
作者: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中国戏曲学会 
改编本《汉宫秋》的开场,原有一首开场诗:“叶落琼台雁叫时,梦回孤枕感清凄。汉宫不老情方永,秋声叠叠一心期。”这其实很能代表改编的初衷。在面对“秋”这个中国文化的传统意象符号,其实不同时代的人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虽然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孔雀东南飞》话剧改编本的比较研究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1992年 第4期 119-130页
作者:丁芳芳 
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剧坛上,有一个令人瞩目的创作现象:几位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乃至不同性别的作者,都不约而同地看中了中国诗歌史上流传不衰的名篇——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并把它改编成当时新兴不久的艺术形式——话剧,这就是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昆曲《琵琶记》看其人民性的升华——浅谈郭汉城、谭志湘改编本的独创性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4年 第2期15卷 71-73页
作者:刘淑兰 
《琵琶记》是元末明初的现实主义剧作家高则诚的名著,它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将宋元南戏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给明清传奇以巨大的影响。后人称它为“南曲之祖”,与《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桃花扇》并列为中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桃花扇》改编本的结局模式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4年 第2期15卷 26-31页
作者:梁燕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大戏剧家孔尚任三易其稿、惨淡经营了十余载的《桃花扇》传奇终于脱稿了,一时名噪京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探索者的胆识与勇气——简评越剧改编本《江南好人》的演出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13年 第2期 26-29,5页
作者:叶廷芳中国社会科学院 
最近越剧名角茅威涛领衔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根据布莱希特名剧《四川好人》改编的《江南好人》,令人耳目一新。也有不同反应,但这是正常现象,而且是好现象。布莱希特是20世纪德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戏剧革新的领军人物。他把一生的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历史与人性的烛照——评话剧《知己》与它的两个京剧改编本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15年 第6期 44-50页
作者:傅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中国戏曲学院 
郭启宏编剧的话剧《知己》几乎同时被改编成两部京剧,这样的现象相当罕见。但我并不是要在这里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只是因为京剧这两个改编本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因此觉得值得予以关注与讨论。一话剧《知己》取材于清初著名文人顾贞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李双双》的跨媒介传播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23年 第1期 112-125页
作者:武新军河南大学文学院、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电影《李双双》能够成功掀起跨媒介传播的浪潮,离不开电影的艺术创造性:电影的对话、动作与画面富有魅力,李双双形象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群众基础,电影具有鲜明的轻喜剧风格和戏曲化特征。电影的各种地方戏曲改编本通过充分歌舞化、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建国前曹禺剧作在新疆——从《家》的演出说起
收藏 引用
《新文学史料》2023年 第3期 65-71页
作者:杨华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1943年4月8日,曹禺改编本《家》(下称“曹禺《家》”)由中国艺术剧社在重庆搬上舞台,章泯导演,张瑞芳和金山主演,首季连演两月有余,反响巨大。其时曹禺身在重庆,曹禺《家》的创作及首演均在渝地似乎是不争的事实,不过远在新疆迪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双救主》到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之三)——黄梅戏《女驸马》8个改编本之比较研究
收藏 引用
《黄梅戏艺术》2009年 第1期 15-17,19页
作者:周慧 
这段唱词质朴自然、真切感人,突出了冯素珍对公主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让生长在深宫之中不知民间之情的公主了解了世事,更让她深深地受到了感动并且生发出对民间不幸痛苦女子的同情与怜悯之心。而另一方面,这一大段的唱词也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