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文学接受"
9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图像阐释与文学作品的生命力
收藏 引用
《今古文创》2024年 第15期 40-42页
作者:袁丽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在视觉化时代语境下,大众更倾向于享受视觉官能的快乐,纯粹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作品愈发失去吸引力。图像是时代的主流符号,或对文学作品具有引流作用。以文学母本为题材的插图、连环画等图像艺术,既具备审美性,又融入了绘制者对原作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学接受散论
收藏 引用
《求索》1996年 第5期 93-96页
作者:聂荣华 芷亭 
文学接受散论聂荣华,芷亭(一)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艺术家和思想家好比十分精美、响亮的琴─—每个时代的情境在琴上发出颤动的声音,扩展到所有其他的人。”①过去的理论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声音”这个客体上,不太注意它的“扩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韩少功对米兰·昆德拉的文学接受与创化——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到《日夜书》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 第5期36卷 147-156页
作者:李遇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韩少功对米兰·昆德拉的文学翻译与文学接受由来已久,但他并非单向度地接受与传播,而是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对昆德拉的小说艺术进行了立足中国本土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具有典型的"原小说"特征,即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学接受从读文到读图的审美反思
收藏 引用
《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 第9期35卷 89-94页
作者:刘绍静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临沂大学文学院讲师山东济南250100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世界图像时代",图像文化对传统以印刷媒介为基础的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学图像化的趋势不但重组了文学的审美构成,而且导致了文学审美接受方式由读文到读图的转变,由此产生了审美对象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俄苏文学在中国的冷遇谈起——对俄苏文学在中国的接受的反思
收藏 引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3年 第1期60卷 134-140,163页
作者:董晓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23 
作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俄苏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中国遭到了冷遇,不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业已终结,而且也不再引起中国读者的广泛兴趣。这种现象的产生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对中国当代作家而言是丢失了一块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学接受文学传播的社会化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 第4期 46-50页
作者:朱桦华东师范大学 
(一)文学接受:由传播导入的社会行为文学接受活动是文学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是文学消费者,但是,构成和实现文学接受的社会文化因素不只是文学消费者.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学接受中的正读、误读和歧解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09年 第7期 138-141页
作者:徐克瑜陇东学院中文系 
正读、误读和歧解是文学接受中读者对某一作品阅读和理解的三种基本形态。其中,既包括对作品某一人物形象、艺术技巧、语言结构的认识,也包括对作品整体意义和价值的把握与探寻。在这种认识、把握与探寻中,由于读者先在“经验期待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作为文学接受现象的“革命+恋爱”(1928—1933)
收藏 引用
《现代中文学刊》2019年 第4期 85-92页
作者:程鸿彬山东大学文学院 
1930年前后“革命+恋爱”是一种拥有众多读者的小说题材模式,它的广为流行与当时的文学接受取向存在某种因果关系。通过考察三部“革命+恋爱”小说的接受状况发现,经由这个模式的艺术放大,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社会性格”成为各种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建安时期文学接受与传播
收藏 引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 第3期50卷 31-37页
作者:王玫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建安文学的研究历来多以作者或作品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但当时文学文本的流传 ,即文学接受与传播活动的状况 ,也应是重要的研究方面。互赠诗文、相互品评、配乐歌唱及编撰文集为建安时期文学接受与传播的几种主要形式。而强调文学的审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实用说”下的文学接受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关系研究
收藏 引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3期33卷 56-62页
作者:陈长利 刘欣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3 
以长期被忽视的"实用说"为讨论场域,分析了这一范式下的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在文学形式方面,作为总体形式观念的"表述形式",其性质是一种"权力性关系话语",体现为修辞形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