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目的研究支架在植入狭窄血管后,斑块偏心率对支架性能以及血管和斑块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构建支架和理想化狭窄血管模型,赋予斑块4种不同偏心率(0%、20%、40%、60%),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支架扩张至目标位移时,支架的径向回弹率和轴向缩短率、血管和斑块的应力变化情况。结果随着斑块偏心率增加,支架的径向回弹率和轴向缩短率均逐渐增大。同时,血管和斑块的应力也呈递增趋势,且高应力区域都逐渐靠近狭窄侧一端,斑块最大von Mises等效应力远大于动脉。结论斑块偏心率对支架性能以及狭窄血管的应力分布有一定影响。在支架设计中,应对斑块的几何形状予与考虑,以改善支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摘要:利用正交设计考察了B t水稻种植面积大小以及与非转基因水稻相间距离两个因素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转B t稻斑块与非转B t稻斑块共存格局下,尽管两因素对两个品种上节肢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影响不大,但较大斑块面积对两个品种水稻而言均有利于其上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保持。同时还发现,两个因素对两个品种斑块上的节肢动物群落影响不尽相同,且起显著效应的时间分布也因品种而异。对转B t稻斑块上节肢动物群落显著影响集中在水稻生育期前期(7月份)和末期(9月份),以斑块面积因素相对而言对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影响更大,具体表现在其面积越大,多样性越高,优势集中度越大。而对于非转B t稻两个因素对其上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几乎贯穿整个调查期,其中又以斑块相间距离因素的影响更大,距离越小,多样性越高,优势集中度越低。进一步品种间的比较发现,转B t稻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影响显著,在靶标害虫危害盛期其上节肢动物群落明显比非转B t稻上的稳定,而在非靶标害虫危害为主的时期,转B t稻田上节肢动物群落均不如非转B t稻上的稳定,尤其在水稻移栽后初期表现显著。
摘要:文章在对南京创意产业园区景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解析其城市景观斑块的多样性特征并对其进行基于城市文化特征的分析。对南京创意产业园景观斑块所应表达的新形式趋向进行相应的分析,并研究其在促进南京城市多元文化性的景观建设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摘要:边缘效应是生态系统 (斑块 )边缘和生态过渡区所呈现出的生态效应。但由于景观性质、研究目标和斑块形状的变化 ,边缘效应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差异较大。核心斑块与周边景观之间的相似性既可以增强边缘效应 ,也可以减弱边缘效应。正确理解和确定边缘效应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直接关系到对野外环境观测数据的科学使用。许多情况下 ,由于未能正确认识一个生态系统(斑块 )的边缘效应 ,时常会将在边缘效应地区获得的数据与系统内部核心区的观测数据混淆使用 ,得出一些不科学的结论。边缘效应的定量评价对于进行科学的野外环境观测 ,及其在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设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定量评价生态系统 (斑块 )的边缘效应目前还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从分析边缘效应的概念和影响因子出发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提出了开展定量评价斑块边缘效应的方法 ,并探讨了定量研究边缘效应的生态学意义。
摘要:为避免城市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上海青浦新城西区公园概念设计尝试运用新的公园规划理念—营造具有生命意义的"复合"斑块,提出利用地形高差来呈现大自然的往复变化对人们的活动行为和场地的影响,设计随时间动态变化的公共活动场地,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和交融,建立城市与自然的生命关联。
摘要:为研究间作体系植物根系受Pb胁迫的形态学适应机制,利用根箱试验设计Pb斑块胁迫下玉米、小花南芥单作和玉米与小花南芥间作处理。结果表明:在Pb斑块(0、1000 mg·kg^-1)处理根箱条件下,间作小花南芥根生物量的相对关系指数显著增加,小花南芥根趋向有Pb斑块生长,根系表面积显著增加,间作模式极显著影响小花南芥根系形态;间作玉米根生物量的相对关系指数显著降低,玉米根趋向无Pb斑块生长,Pb处理极显著影响玉米根系形态。径级在1.5 mm<d3≤2.5 mm根表面积显著影响间作小花南芥与玉米对Pb的响应。研究表明,根间相互作用激发小花南芥根系趋向Pb斑块,玉米根系趋向无Pb斑块,揭示了超富集植物与作物间作体系促进两种植物根系趋向性适应的重要原因。
摘要:背景:冠状动脉造影很多情况下不能正确反映病变的真实程度,而血管内超声可提供清晰的血管横截面图像,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斑块形态的研究成为可能。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价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内斑块的形态学特点的不同,以及两者与血管重构间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实验,于2005-01/2007-06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唐山临床学院心内科完成。对象: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59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0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各2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9例。方法: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采用Clearview机械旋转型血管内超声显像仪(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USA)对所有患者进行血管内超声成像。主要观察指标:①测量病变部位及近端参考部位腔径、血管面积、斑块面积、病变外弹力膜面积、斑块负荷等定量分析指标。②斑块的定性分析。③血管重构指数及类型。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变部位斑块面积、病变外弹力膜面积及血管重构指数明显大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0.05),低回声斑块、正性重构更多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0.05)。结论: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冠状动脉重构形式及斑块的特征不同,血管内超声能够全面准确提供血管重构及斑块的信息。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不同部位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为预防冠心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社区和苹果园社区40岁及以上的社区居民进行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指标检测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部位的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共纳入3 840名研究对象,其中冠心病组481名(12.6%),非冠心病组3 349(87.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文化程度、吸烟、饮酒、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血脂、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压药物、降糖药物因素后,颈总动脉、颈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斑块检出者均比未检出者患冠心病风险高[(OR=1.486,95%CI:1.122~1.968)、(OR=1.501,95%CI:1.183~1.904)、(OR=1.566,95%CI:1.213~2.022)];颈总动脉、颈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每增加一个斑块,冠心病风险分别增加26.5%(OR=1.265,95%CI:1.083~1.478)、24.7%(OR=1.247,95%CI:1.120~1.390)、30.5%(OR=1.305,95%CI:1.102~1.546),颈内动脉斑块总面积每增加1mm^2,冠心病患病风险增加1.6%,(OR=1.016,95%CI:1.005~1.027);斑块病变部位与冠心病的患病风险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线性趋势检验P<0.001)。结论颈动脉不同部位的斑块与冠心病存在关联关系,且颈内动脉斑块与冠心病最具有关联性,颈动脉斑块病变部位数增加提示冠心病的患病风险增加。
摘要:七月的北京毫无舒适度,周末很多市民去公共场所蹭凉快,这使得平常安静闲适的场所—下子喧哗起来,气场大变。一直稳居北京高端购物中心代表地位的侨福芳草地,周围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起的公房社区和中低端的消费业态,二者似乎不是一个世界。
摘要:在当今提倡生态景观规划、居住区设计人性化的设计潮流中,力求将理论根源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探寻正确的生态景观设计之路。阐述了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基本原理,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提出了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和方法,试图通过改善居住区绿地景观结构,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