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新潮社"
1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白话文百人百论”二十二 白话文百人百论之郭绍虞、顾随、台静农
收藏 引用
会科学论坛》2024年 第4期 242-256页
作者:李春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郭绍虞1918年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俞平伯等人发起成立了一个学生团体新潮社,《新潮》月刊在1919年1月1日创刊,成为与《新青年》齐名的刊物。《新潮》的《发刊旨趣书》言其办刊宗旨是要引导中国文化“同浴于世界文化之流”,而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风声嘹亮
收藏 引用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24年 第2期 90-94页
作者:肖新平长沙 
1918年,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校园文学团“新潮社”在北京大学诞生,其种子飞过大江南北、崇山峻岭,几十年后在江南田园之中的隆回二中默深文艺蓬勃生长。百年名校隆回二中在发展历程中与文艺结缘,从金石桥迁入六都寨的北二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鲁迅拟《苦闷的象征》最初广告及译著出版时间新考
收藏 引用
《鲁迅研究月刊》2015年 第5期 23-27页
作者:袁洪权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621010 
人民文学出版2005年版《鲁迅全集》,系目前最为完整的鲁迅作品汇集,其中收集了译著《苦闷的象征》的广告语,实为《京报副刊》1925年3月11日刊登的广告。其实,这并不是最早的《苦闷的象征》广告语。查阅《北京大学日刊》,发现刊登在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媒介位移与再造的新文学——《呐喊》出版始末探
收藏 引用
《河南会科学》2023年 第7期31卷 71-78页
作者:何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北京100089 
讨论鲁迅的第一本小说创作集《呐喊》未实现的出版可能及其实际的出版过程,阐释《呐喊》出版故事背后新文学人对自为的生产方式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借助上海书业的媒介迅速风靡,而其成果被迅速收编,成为晚清以来中国印刷资本业知识生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苦闷的象征》的版本及其他-兼与袁洪权先生商榷
收藏 引用
《鲁迅研究月刊》2015年 第8期 22-24页
作者:朱金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100875 
读《鲁迅研究月刊》今年第5期上袁洪权先生大作《鲁迅拟〈苦闷的象征〉最初广告及译著出版时间新考》,感到提法还值得商量。以下据自己的浅见,开列三点与作者讨论。第一,袁先生告诉我们,鲁迅先生这则广告,在《北京大学日刊》上还登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郭沫若早期的文艺功利观
收藏 引用
《聊城大学学报(会科学版)》1993年 第1期 93-96页
作者:刘东方 
目前,学术界一股认为郭沫若中、后期所持的是艺术功利观,而前期则是主张“文学无目的论和反对文学上的功利主义”,的超功利论者,其中,最主要的代表是茅盾。今天看来,这种观点至少不全面的。因为在郭沫若前期的文艺思想中,同样包含着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文化运动中的山东骁将们
收藏 引用
《春秋》2019年 第4期 4-11页
作者:宋彦不详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后改名为《新青年》。它宣传倡导科学与民主,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刊物,是反封建的主战场和新思潮传播的重要阵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山人妙著《柏鹿图》
收藏 引用
《中国收藏》2008年 第12期 80-81页
作者:罗汉松 
日本现代最著名的文学家川端康成大概算得上是中国“清初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1626年至1705年)的异国知己和隔代知音了。这位幼年失去双亲、终生忧郁孤独的文学家极为热爱美术,尤其是中国古代艺术。在他22件最珍贵的私人收藏中,八...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外媒视野
收藏 引用
《出版人》2015年 第12期 18-19页
《半轮黄日》获百利甜酒女性小说奖"最佳中的最佳"11月2日出版商周刊38岁的尼日利亚作家奇玛曼达·恩戈济·阿迪切(Chimamanda Ngozi Adichie)以《半轮黄日》(Half of AYellow Sun)在11月初赢得了百利甜酒女性小说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和果子中了解日本茶道
收藏 引用
《茶博览》2017年 第12期 16-19页
作者:谢燕青《茶博览》编辑部 
“在日本,作为茶道家,不只是泡茶,还要会怀石料理,懂茶室设计,指导和果子的制作。”茶人木村宗慎,在传统的茶道基础上,倡导现代风尚。他在日本的新潮社以“一日一果”为主题的连载,通过日本各个时期的精美器皿,与气候、器皿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