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新诗运动"
1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新诗运动与现代美学思潮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 第2期 274-281页
作者:章亚昕 
本文认为,是现代美学思潮的求实精神,造成了新诗重“义”的美学特质,使新诗运动在意象化、形象化、新诗潮的演进历程中趋于崇高,从而在美学形态上有别于旧诗词。在这一进程中,是艺术美规律造成新诲的意象美原则,而社会美理想则造成了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新诗运动及“非诗化”漫议——以柯岩诗歌批评实践为中心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 第6期 48-51页
作者:张器友安徽新华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诗坛曾经就朦胧诗问题展开过一场关于新诗创作及其发展方向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因为处在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及其思想意识形态(其中包括文学艺术)遭受清算的大背景之上,最终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诗的意象化
收藏 引用
《理论学刊》1992年 第1期 76-79页
作者:章亚昕 
研究新诗史的朋友们,大都注意到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新诗运动,呈现出一种意象化的艺术倾向。所谓意象化,也就是写诗时自觉地应用意象技巧,不断加强新诗创作中想象力的运用。这种艺术倾向,使白话诗不同于旧诗词,又不失诗歌艺术的魅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二十世纪华夏诗坛的“哀兵模式”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02年 第2期 69-74页
作者:章亚昕山东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 
鉴于辛亥革命的受挫体验、抗日战争的战地体验、海外诗人的迁徙体验、内地诗人的“文革” 体验,都以其丰富强烈的心理内容成就了华夏诗坛的经典力作,所以本文将这种“挫折——创造” 的诗歌史现象称为”哀兵模式”。这表明新诗运动体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诗的主体、载体与受体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 第2期 193-204页
作者:章亚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兰论纲
收藏 引用
《东岳论丛》1990年 第2期11卷 102-107页
作者:章亚昕 
要评价高兰,就离不开对朗诵诗的看法,因为高兰是最重要的朗诵诗人,而朗诵诗运动又是新诗运动的历史转折点. (一) 新诗运动其实是诗歌文体的更新运动.抗日战争以前新诗意象化导致了自由体、格律体和象征体的递进;而八年抗战到十年“文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解构与重构:现代诗学体系的观念性建构方式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 第5期 191-196页
作者:章亚昕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作为现代艺术发展过程的新诗运动,是对古典诗歌传统的解构与重构.以白话诗取代旧体诗,发生变化的不仅是对话规则或者语言结构,而且也势必置换了整个语境.在现代知识分子文化精神日益疏离传统的文人墨客之际,写旧体诗就越来越像是举行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
收藏 引用
《诗刊》2006年 第13期 58-60页
作者:章亚昕 
借助电视机的荧屏显示术语,来形容诗歌表现的艺术"格式",可以说新诗属于"逐行扫描"的艺术,而旧诗则是"隔行扫描"的艺术。这种艺术表现"格式"上的差异比音韵节奏的运用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甚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施蛰存与新诗及“《现代》派”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 第1期 65-74页
作者:周良沛 
今年,施老百岁,人到百岁,仍能"老来瘦",思想敏捷,文笔如故,实在不易.去年,我陪同一群敬仰他的海外学者到他上海愚园路的居所拜访,他因为听力有点障碍,说话嗓门特大,语声朗朗,谈笑风生,是他的大喜,也是文艺界的大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闻一多、胡适诗论的艺术思维比较——新诗发展第一、二阶段的基本特征论
收藏 引用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 第3期 78-84页
作者:许霆 
我国新诗发轫于1917年。“五四”前后的新诗人,在新诗发展方面尽了开路先锋的责任,完成了两项历史使命:1、在理论上阐明了用白话作诗的必要,并提出了作白话诗的具体主张;2、在实践上创作了一批白话新诗,使新诗取代了旧诗,在中国诗坛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