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方言俗语"
38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区域文化风俗对当代大陆小说文本风格形成的影响
收藏 引用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 第2期20卷 15-17页
作者:田中阳 
区域文化风俗对当代大陆小说文本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区域文化风俗使创作主体本身成了某种区域文化的载体。二、当带着区域文化色彩的“人”进入小说文本时,小说文本将产生个性化品格。三、风俗习惯作为生活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河湟“花儿”的语言特色及修辞艺术
收藏 引用
《群文天地》2020年 第1期 25-34页
作者:杨生顺不详 
河湟“花儿”,是河湟地区的人们用当地习惯用语和方言俗语创作的,因此具有通俗性、口语化特征。譬如:房子哈修着墙泥着,墙头上土块俩垒着;一搭儿不到心有着,万人的口舌哈压着。这首作品整体上采用了“着”尾结构,“房子哈修着”“墙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间艺术之花——昆明曲剧
收藏 引用
《云南档案》2007年 第4期 26-27页
昆明曲剧发源于昆明,是一种传统的地方戏种,它以昆明方言俗语为基础,以说唱为主妻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前身是解放前一批瞽目艺人(盲人)的扬琴说唱艺术,他们在昆明的街头巷尾进行扬琴说唱,并间或参加一些堂会以养家糊口。解放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谐剧腿师沈伐
收藏 引用
《曲艺》2016年 第2期 22-25页
作者:马骥成都市曲协 巴蜀喜剧艺术家协会 
“腿师”,是典型的成都话,归在方言俗语一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探析贾平凹小说语言修辞魅力
收藏 引用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24期 110-112页
作者:孙冬梅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贾平凹堪称中国当代文坛的常青树,多年来以其作品之丰、影响之大、风格之异而独树一帜。他在小说创作中,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经验和艺术趣味,进行语言的冶炼,他的小说语言个性鲜明,表现力强,除了讲究常见的修辞手法外,在方言俗语的运用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论太原秧歌的唱词结构和特点
收藏 引用
《黄河之声》2007年 第10期 100-101页
作者:乔俊宝太原市小店区文联 
太原秧歌是在太原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民间小剧种。因近邻晋中,与晋中秧歌相互感染,在伴奏演唱和方式等方面都很相似,所以人们称它们是姊妹艺术。太原秧歌在音乐唱腔体系方面属单曲体,即一剧一曲。曲牌分大套曲(十字大调)和小曲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潮汕方言歇后语中的潮汕社会文化内涵
收藏 引用
《岭南文史》2011年 第4期 38-42页
作者:吴芳韩山师范学院 
潮汕方言歇后语主要指流行于广东东部潮州、汕头、揭阳三市操讲闽南方言的潮汕地区的歇后语,它是潮汕方言俗语中的一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也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任何一种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写照。作为一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施耐庵笔下的杭州城门
收藏 引用
《杭州研究》2003年 第1期18卷 61-64页
作者:杨子华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研究所研究员 
施耐庵作为一位热爱杭州、熟悉杭州的书会才人,他在宋元杭州艺人说唱的“小说”《武行者》、《花和尚》、《青面兽》、《石头孙立》、《戴嗣宗》和“讲史”《大宋宣和遗事》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而成书的《水浒》,因此对宋元杭州的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乡土文学的地域生活特色
收藏 引用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 第S1期 66-68页
作者:黄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陈明剧作的通俗美学特色
收藏 引用
《剧影月报》2015年 第4期 14-16页
作者:周浩春 
陈明的剧作,通过对方言词、地域称谓及歇后语的展现,以通俗化的语言再现了苏北水乡人民的日常生活状态,贴近土地农民。其作品与乡土亲缘性的另一重表现在于其剧作采用了喜剧这一符合时代与民众需求的艺术形式。陈明的剧作在轻快诙谐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