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既判力"
3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禁止重复追诉研究——以大陆法系既判力理论为切入点
收藏 引用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 第4期25卷 141-151页
作者:张泽涛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目前大多数学者将大陆法系的一事不再理原则与英美法系的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予以等同的研究,这有待于进一步推敲。一事不再理原则以既判力为理论基础,英美法系的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以人权保障为理论基础,理论基础上的差异导致了二者在制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既判力理论的比较研究——兼论我国民事诉讼既判力制度的完善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12期26卷 214-217页
作者:谢阿桑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既判力是指法院在生效判决中,对于诉讼请求的裁决所赋予的共有性或拘束力。赋予确定判决以既判力,维护了审判权威,实质上也维护了国家法律的权威。这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前提,也是走向法治的必然要求。民事诉讼在纠纷解决途径中之所以具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消费者团体公益诉讼既判力的扩张
收藏 引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7年 第5期24卷 45-53页
作者:卢颖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海200336 
消费者团体公益诉讼既判力的主观范围原则上及于诉讼当事人,客观范围原则上及于判决主文。消费者团体公益诉讼具有维护公共利益、开展团体诉讼的特点,其既判力的主观范围应扩张至利益受损的消费者,以及其他有诉权的组织或团体;而客观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既判力原则出发完善我国民事再审的发动机制
收藏 引用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 第6期24卷 48-51页
作者:朱檬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既判力原则指确定的终局判决对法院和当事人的强制性通用力。既判力作为现代诉讼法上的重要原则,却因我国民事再审发动机制的一些不完善和缺陷而受到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如法院作为发动再审的主体,检察院抗诉无次数限制以及当事人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既判力扩张问题的思考
收藏 引用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 第2期35卷 153-157,160页
作者:冉曾红甘肃政法学院丝路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传统民事诉讼法学理论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特点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既判力扩张理念奠定了基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既判力的扩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预防性功能"属性,其既判力的时间范围从事实审法庭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的既判力
收藏 引用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 第3期20卷 117-121页
作者:张伟郑州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具体制度设计上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无论在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对刑事判决和民事判决之间的冲突如何协调,均存在一定模糊性。应从挽回损失、补偿受害人的角度实行民刑分立,同时启动程序分别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价值选择维度看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提起
收藏 引用
《中州学刊》2006年 第5期 101-103页
作者:贺振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重庆400031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根据“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指导思想来设计再审程序容易导致对再审程序的滥用,有关提起再审程序的具体规定宽泛、混乱容易导致再审程序提起的随意性,从而不利于维护生效判决的确定力和公信力。完善我国刑事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意大利民事诉讼第三人裁判异议之诉初探——兼述对完善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启示
收藏 引用
《现代法学》2018年 第6期40卷 166-174页
作者:廖永安 陈逸飞湘潭大学法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第三人裁判异议之诉作为意大利民事诉讼中特殊救济途径之一种,是介于生效判决稳定性与第三人利益保护之间的一种平衡机制,也是对意大利固有既判力制度的"修正"。意大利第三人裁判异议之诉虽在立法例上借鉴法国第三人撤销判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行政诉讼的再审事由——评新行政诉讼法再审相关条款
收藏 引用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 第2期48卷 87-97页
作者:王春业河海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对行政诉讼再审程序的启动要严格限制和把关,要以再审事由的有限性、明晰性为标准,以存在错误的严重性为依据,以维护法院生效裁判的既判力为前提,来设计再审事由的内容。我国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对再审事由的规定存在标准不一、表述不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调解与审判的关系:反思与重述
收藏 引用
《比较法研究》2014年 第1期28卷 46-64页
作者:周翠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我国"审理法官实施调解"的设计思想与德国"裁判法官促进和解"的文化相近,但程序本质却存在根本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德国裁判法官促进和解必须遵守程序公开、制作笔录、法定听审等基本程序要求,而我国审理法官实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