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旧市民电影"
1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鸳鸯蝴蝶派”小说与旧市民电影的伦理性 以《儿孙福》(1926)为例
收藏 引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年 第2期 85-92页
作者:袁庆丰中国传媒大学 
伦理性既是1926年史东山导演的《儿孙福》的主题思想核心和人物形象的生成基础,也是1920年代中国电影唯一的主流面貌——旧市民电影的文化核心理念和艺术表达源泉。从当时的情形看,《儿孙福》意味着中国电影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成熟,从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旧市民电影中武侠片的情色、打斗与噱头、滑稽——以1929年华剧影片公司出品的《女侠白玫瑰》为例
收藏 引用
《文化艺术研究》2013年 第4期6卷 94-99页
作者:袁庆丰中国传媒大学民国电影研究所北京100024 
作为旧市民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20年代末期兴起的武侠片从主题思想、题材选择到艺术范式、表现形式和经典元素的模式化使用,无不是旧市民电影特征的内在和外在体现。旧市民电影中的伦理纲常和传统文化既是武侠片的核心所在,也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旧市民电影的又一新例证——以1929年友联影片公司的《红侠》为例
收藏 引用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年 第4期20卷 46-49页
作者:袁庆丰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侠客的世俗意义在于,无论黑恶势力在社会上怎样气焰嚣张、不可一世,江湖上永远都有一股正义的力量对其形成道德和行为上的制约。因为只有如此,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节、义"的理念和文化内涵才能到得彰显和实现。而大量的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旧市民电影的总体特征--1922-1931年中国早期电影概论
收藏 引用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年 第3期20卷 70-74页
作者:袁庆丰中国传媒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24 
  从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到1932年左翼电影出现之前,这28年属于旧市民电影时代,因为其题材、主题大多局限于恋爱、婚姻、家庭,所依托的文化资源是旧文艺和旧文学。20世纪20年代末期出现、30年代初期退潮的神怪武侠片,同样属于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桃花泣血记》:模式的遗存和新信息的些许植入——1930年代初期的中国旧市民电影样本读解之一
收藏 引用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 第3期16卷 28-30页
作者:袁庆丰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 
旧市民电影是中国早期电影在1932年之前主流电影的唯一代表。它在1930年代初期左翼电影和新市民电影出现之前趋于没落。《桃花泣血记》和现在公众可以看到的联华影业公司在同一年出品的另外两部影片《银汉双星》、《一剪梅》一样,都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如此繁华》的世俗品位与艺术趣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的新市民电影
收藏 引用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 第3期18卷 39-43页
作者:袁庆丰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前的主流国产电影制作,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左翼电影传统和国防电影运动背景的内在影响,因此,新市民电影在继续有条件地选取借助左翼电影-国防电影思想元素的同时,始终注重并大力开发使用从旧市民电影继承而来的主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文化生态的低俗性及其实证读解
收藏 引用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4期31卷 51-54页
作者:袁庆丰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北京100024 
20世纪20年代,由精英知识分子发起推行的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其先进思想和艺术理念并没有全然进入中国电影制作领域。当时国产电影的生成基础是旧文化与旧文学,其观众主体的构成主要成分是城市中的下层民众,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劳工之爱情》:传统戏剧戏曲的电子影像版——现在公众能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早期中国电影
收藏 引用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4期31卷 43-46页
作者:袁庆丰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北京100024 
《劳工之爱情》是狭义上的早期中国电影或曰旧市民电影闹剧、打斗特征的一个典型代表。其艺术特点一般是不惜牺牲生活真实和原封不动地照搬戏剧表演模式,在主题思想和艺术形式上属于旧文艺的范畴。出品于1922年的《劳工之爱情》表明,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早期电影的道德图解与新电影的生长点--以联华影业公司1931年出品的无声片《恋爱与义务》①为例
收藏 引用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年 第2期21卷 53-60页
作者:袁庆丰中国传媒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24 
在1932年新电影出现之前的中国早期电影,都属于旧市民电影形态。因此,1931年出品的无声片《恋爱与义务》既是旧市民电影晚期的代表,又是即将到来的新电影的雏形。以《恋爱与义务》为例可以看出,一方面,影片的模式化表达范式与伦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剪梅》:趣味大于思想,形式强于内容
收藏 引用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 第4期6卷 51-53页
作者:袁庆丰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北京100024 
电影《一剪梅》是根据莎士比亚的早期喜剧《维洛那两绅士》改编的,使用这样一个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名字,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旧市民电影色彩。实际上,整个影片已经将原著的西方情调和文化特色基本屏蔽,从名称到内容都已经完全本土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