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旧诗"
2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时代与抒情:中国现代新旧诗体功能之争及其诗学意义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 第5期35卷 202-209页
作者:潘建伟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 
反映一时代的社会政治,是新文学兴起的重要目的,但新诗在涉及此类题材时,却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抒情"问题。鉴于新旧二体优劣之争成为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诗学最大的议题,本文从五四前后对"诗与时代"关系的讨论入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旧诗之争中的废名诗学
收藏 引用
《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 第6期 99-105,112页
作者:陈太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暨文艺学研究中心 
现代作家废名的诗论,是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有关新诗的重要思想之一。废名认为,新诗与旧诗的区分,不在语言上是否使用白话;旧诗过分依赖其调子,就形式而言是诗的,而其内容则是散文的;而新诗在内容上必须是诗的,其形式则是散文的,即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胡怀琛与吴芳吉:超越新旧诗之争的第三种声音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 第5期 187-192页
作者:卢永和广东肇庆学院文学院 扬州大学文学院 
胡怀琛与吴芳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的杰出诗人。改革旧诗、创造新诗的共同志趣,令二人缔结私谊。两人不傍党派门户,共同发出超越新旧诗之争的第三种声音:主张诗不分新旧及文言白话,要在汲取中国古诗的诗学智慧,并借鉴西洋诗歌的艺术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字的芳香(外一篇)——试论吴明哲《十城感旧诗》的艺术手法
收藏 引用
《泉州文学》2021年 第3期 75-80页
作者:张轩朝不详 
向来对诗词赏读较挑剔的笔者,每次读到吴明哲的作品,总觉得大家都熟悉的文字,经吴明哲一组合,就会释放出一股汉语特有的魅力与芳香,特别在欣赏他的《十城感旧诗》时,这股魅力与芳香越发浓烈,自然会产生一股说点什么的冲动,笔者在此毫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于新诗和旧诗的创作问题
收藏 引用
《河北学刊》2002年 第1期22卷 90-96页
作者:夏传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新体和旧体只是艺术形式问题 ,一种新的诗体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有的诗体消亡 ,在一个长时期内仍将并存并荣。“五四”开创的新体诗当前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 ,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革新、吸取中外艺术精华、创作新时代的诗篇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诗词入史”及新旧诗的和谐发展——兼与唐弢、钱理群、王富仁、王泽龙、陈国恩教授商榷
收藏 引用
《中国韵文学刊》2010年 第3期24卷 95-101页
作者:王国钦河南文艺出版社河南郑州450011 
现当代诗词可否进入现当代文学史,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不仅由来已久,而且争议颇大。通过对现当代诗词在"现代文学性"、"文学经典化"、"语体形式"、"学术压迫"、"...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句法、意象与语法:寻求旧诗新诗的共通处
收藏 引用
《诗刊》2024年 第4期 119-125页
作者:荣光启不详 
引言。无论旧诗新诗,都涉及到“诗意如何发生”的问题。诗是语言的艺术,诗意是如何生成的?我们首先需要在语言活动和诗的文本构成此内在层面来谈。旧诗与新诗,看二者之间表面上的“断裂”容易,而寻求其共通处不易。在古典诗歌和现代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宁明耆旧诗辑》简评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 第2期13卷 66-71页
作者:覃登科 
《宁明耆旧诗辑》由宁明县耆宿黎泽尧、农樾、李有南、蒋立中、赵壁彰、甘浩泽、苏康甲编辑。全书共收入宁明县从清至民国初年壮族文人作者三十九人,诗作六百八十多首,于一九三四年在广州付梓行世。宁明县于康熙末年“改土归流”,改流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诗与旧诗:共有的诗意生成机制
收藏 引用
《华中学术》2022年 第3期14卷 240-251页
作者:荣光启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无论旧诗新诗,都涉及“诗的本质”(诗意如何发生)的问题。诗是语言的艺术,“诗的本质”首先必得在语言活动和文本构成的内在层面来谈。新诗与旧诗,见出两者之间表面上的“断裂”容易,而寻求其共通处不易。两者其实有共同的诗意生成机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现代诗学”视野下的旧诗新诠及其现代性
收藏 引用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6期27卷 20-27页
作者:陈越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北京100029 
基于中国"现代诗学"的理论视域,在"诗的新批评"之理论探讨与批评实践持续深入展开的历史背景下,将朱自清、俞平伯、叶公超、程千帆、赵萝蕤等人以现代意识来重审古典,以新的阐释方法和语言来具体分析古典诗歌之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