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旧诗"
29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倪墨炎的《鲁迅旧诗辩解》手稿
收藏 引用
《档案》2022年 第3期 F0004-F0004页
该手稿为倪墨炎的《鲁迅旧诗辩解》手迹,现存于中国现代文学馆手稿库。倪墨炎先生长期从事鲁迅研究和现代文学史研究,对鲁迅诗的写作背景、写作动机以及书赠、发表经过考证尤详;对诗中难解之词及用典,均加注释,并对全诗作融合讲解,分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活剥”到被剥——谈鲁迅的“剥体诗”及其他
收藏 引用
《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 第3期 14-19页
作者:蔡清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在鲁迅的诗歌中,既有新体诗,又有旧体诗.两者相较,他的旧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更高、影响更大.他的诗篇多是原创性的,此为一度创作;也有少数几篇是'活剥'他人诗作改制而成的,可称之曰'剥体诗',此为二度创作.从创造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由汉学进入中国艺术史——高罗佩中国艺术史研究简评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23年 第6期 60-63页
作者:谭贞寅中国美术学院 
世界上尽有说得一口流利国语的西洋人,但只有一个高罗佩能作旧诗,能写得出《东皋心越禅师传》和《狄仁杰奇案》章回小说。—陈之迈《荷兰高罗佩》[1]汉学家对西方的中国艺术史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高罗佩为其中的代表人物,曾对西方人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老舍的旧体诗
收藏 引用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第6期31卷 89-94页
作者:陈友康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老舍有明确而独到的诗学理念,他对旧诗的态度是平允的。他的抗战诗歌是血性文字,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反映了团结御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他描写日常生活的诗歌鲜活明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化特点和他将人生艺术化的追求。他1949...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毛泽东诗词与现代中国诗体革新
收藏 引用
《诗刊》1996年 第12期 48-51页
作者:吴欢章 
毛泽东诗词是现代中国诗歌运动最重要的收获,是现代中国诗歌创作中最杰出的作品。然而毛泽东诗词却是运用传统诗体即旧体诗词的形式创作出来的,这与"五四"以来的诗体革新运动有没有矛盾?究竟怎样正确解释这种艺术现象,又如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20世纪,青年诗人“横行”诗坛——百年新诗问题盘点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02年 第1期 63-68页
作者:王珂莱芜钢铁集团能源动力厂 
20世纪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年轻人写新诗,鼓吹新诗,老年人喜欢旧诗。尽管也有很多老人写新诗,但是,更多的时候,新诗是“年轻人的抒情艺术”。正是因为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先锋性才一直是新诗重要的特征之一。但是,尽管年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唐宋诗之争以及现代诗歌与当代诗词的关系
收藏 引用
《诗词月刊》2007年 第12期 108-113页
作者:庄严 
纵观我国诗歌发展史,有两重公案尤为引人注目,一是唐宋诗之争,二是新旧诗之争。本章我们试通过诗歌审美的视角,对它们进行艺术哲学的理性透视,以理清这两重公案的来龙去脉,并进而辩证描述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了阐述的方便,我们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构建中国现代语言诗学理论体系
收藏 引用
《中外诗歌研究》2020年 第3期 42-43页
作者:江飞不详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语言问题始终是贯穿中国现代新诗创作和现代诗学理论建设全过程的核心问题。中国现代新诗不是古典旧诗的延续,而是对古典旧诗的根本性变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诗的“有形”与“无形”——以林庚的诗歌格律探索为中心
收藏 引用
《中外诗歌研究》2004年 第3期 119-129页
作者:张洁宇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讲师 
纵观中国新诗史可以发现,对于诗歌形式——尤其是格律——的探索一直是相当艰难的。原因不难理解,新诗的建立首先是以打破旧诗词形式为立足点的,格律于是似乎成为旧诗的一种标志,注定要在旧诗被摒弃的同时一同被取消。但是,在一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两极之间的语言艺术
收藏 引用
《中外诗歌研究》2002年 第2期 44-52页
作者:毛翰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 
毛翰教授的《诗美创造学》是他多年从事新诗创作与研究的成果之一,论述诗歌创作的原理与方法,论及诗的定义,诗的发现,诗的构思,诗的内容(情、理、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格式、风格等各个方面。作者在言说理论问题时,力求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