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早强混凝土"
1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早强混凝土实验与极软岩巷道钢管混凝土支架应用研究
收藏 引用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5年 第4期32卷 537-543页
作者:高延法 刘珂铭 冯绍伟 赵伟 曲广龙 谢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针对极软岩巷道支护中普通型钢管混凝土支架在核心混凝土尚未有效凝固时就被压坏的问题,进行了早强混凝土的配比实验,结合实验成果研发了型钢管混凝土支架,通过理论计算对比分析了型和普通型支架的期支护反力。最后以北皂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钢纤维增橡胶粉早强混凝土的路用性能
收藏 引用
《新型建筑材料》2018年 第3期45卷 36-40,43页
作者:吴伟波 余阳 夏冬桃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以橡胶粉、钢纤维和剂为因素,设计了2个正交试验组,将普通早强混凝土作为对照组。通过正交试验得出较优组后,对比较优组和普通早强混凝土的抗压度、抗折度、抗裂性、耐磨性等4项主要路用性能。结果表明:当钢纤维体积掺量在0.25%...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早强混凝土配合比正交试验研究
收藏 引用
《公路交通技术》2007年 第5期23卷 32-35,38页
作者:邱俊 曹盛明 张东长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重庆400067 
在路面快速维修技术中,早强混凝土的应用非常广泛。结合具体的研究项目详细介绍利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早强混凝土配合比的过程,最后通过室内试验数据分析得到了一些结论。其结论对应用正交设计法研究早强混凝土配合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玄武岩纤维增早强混凝土期动态力学性能
收藏 引用
《化工新型材料》2023年 第S02期51卷 487-492页
作者:张彤 王志航 白二雷 任韦波 任彪 吕炎空军研究院工程设计研究所北京100077 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西安710038 
采用直径Ф100mm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对1d、3d龄期时的玄武岩纤维增早强混凝土(BFRESC)进行了动态压缩试验,对比分析了玄武岩纤维对1d、3d龄期时早强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d、3d龄期时BFRESC的动态抗压度、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早强混凝土设计中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应用
收藏 引用
《山西建筑》2011年 第36期37卷 94-95页
作者:郭小丽山西省晋中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以长安高速公路西贾枢纽工程为例,探讨了早强混凝土设计中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应用,结合该工程特点,分别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原材料及混凝土配合比,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桥梁湿接缝早强混凝土配比设计与力学功效分析研究
收藏 引用
《交通世界》2022年 第7期 36-37,53页
作者:陈鹏江西省宜春公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西宜春336000 
以某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为背景,介绍了桥梁湿接缝早强混凝土的设计配比,并通过程控振动台扰动实验,探讨了高幅振动和低幅振动条件下该早强混凝土的力学度影响。实验揭示:在浇筑湿接缝混凝土时,掺进一定量金属纤维,能增材料抗扰动能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后张法C50级早强混凝土的配制与应用
收藏 引用
《铁道建筑技术》1999年 第5期 48-50页
作者:杨昌泉 农升河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五处河北高碑店074000 
结合实例介绍了用3天度达到100%设计度、静压弹性模量达到3.5×104MPa的方法设计C50级早强混凝土的具体做法及实用效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流态早强混凝土的配制
收藏 引用
《建筑节能》1989年 第2期29卷 5-9页
作者:王儒贤 王立久 曹永民 杜玲大连理工大学建筑材料研究室 
本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案,应用外加剂(NF)配制高流态早强混凝土。经验证明只要选好与水泥品种相适应的外加剂型号,将高流态早强混凝土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范围设计好,利用正交法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可以较大的减少试验的工作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公路快硬早强混凝土研制成功
收藏 引用
《交通世界》1994年 第4期 43-43页
交通部重庆公路科研所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通过“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5—403—01—06专题的研究,研制成功了高等级公路快硬早强混凝土,经广西南梧二级汽车专用公路实际运用,证明其各项指标全部达到设计要求。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智造新形势下装配式构件混凝土问题
收藏 引用
《建筑技术》2021年 第9期52卷 1087-1090页
作者:王军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广东中山528437 
分析智能制造形势下装配式构件混凝土向大流动性(坍落度200±20 mm或以上)、快凝结、高触变、高、低收缩的变化,与传统生产模式相比,混凝土在"零蒸养"状态下16 h内(或12 h)快速脱模问题日益突出。通过纯水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