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福建某报社两地发行员的问卷调查,对我国报纸征订和投递的时空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在时间规律方面发现:该报在9—12月征订容易;在一周中,周末属于报纸征订的高峰期;每天的18—20点是报纸征订的最高峰,其次为16—18点,10—12点;报纸的投递主要在8—12点完成;报纸订阅周期以1年以上居多。在空间规律方面发现:征订报纸的地点以到读者家中或单位订阅居多;总体而言,该报投递的地点以城市郊区居多,在城市的投递区域以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位居前三位。另外,本文还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报纸质量、价格、促销、发行地点以及内部管理因素对报纸征订的影响。
摘要:以北京地铁9号线丰台北路站深基坑及周围环境的变形监测数据为依据,探讨了地表沉降、桩体位移、支撑轴力与坑底隆起的时空规律.研究表明:1)地表沉降和桩体侧移随时间发展逐渐变大;空间上沿坑角至基坑中部逐渐增大,大致可分为3个区域:快速增长区域、过渡区域和平缓区域;相比地表沉降,桩体的侧移量更大一些,桩体侧移在开挖到底后的拆撑过程中有明显增大.2)由于基坑土方开挖和支撑架设的反复扰动,支撑轴力反复振荡,直至底板施工完成时逐渐趋于稳定;空间上沿坑角至基坑中部逐渐增大;同一根桩轴力大小与桩体侧移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侧移随支撑轴力的增大而减小.3)坑底隆起随时间发展逐渐增大,至开挖结束时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减小;空间上基坑中部(中间桩)隆起量远大于坑边(围护桩),差异量随开挖深度增大逐渐增大,至开挖结束时达到最大.研究成果可为北京地区深基坑精细化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摘要:揭示东江-韩江流域聚落分布特征,为区域聚落历史研究提供借鉴。从古遗址分布、古建筑分布、古墓葬分布等大数据分析出发,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古驿道为线索,结合历史事件、交通、地理的时空视角研究该区域的聚落分布时空规律,讨论时空要素与经济发展、人口迁徙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哑铃型西北-东南对角布局、冂形-四边形布局、四边形+对角线布局等三种分布规律,并按时空不同阶段对聚落分布特征形状的内在驱动因素、外在影响因素进行分类与分析,结合区域系统理论探讨东江、韩江古驿道沿线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
摘要:针对污染物特征认知不足导致的模型可靠性差问题,提出农村流域非点源污染时空规律量化分析模型。以目标流域的实际土壤环境和气象环境为依据,设计包含土壤物理数据、化学数据和气象数据的模型数据库,处理、加载相关数据,建立包含子流域的河网SWAT时空规律量化分析模型,完成初次模拟,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转变为输入文件,输入到模型中,输出结果即为时空规律分布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农村流域水非点源污染时空规律量化分析模型参数敏感性高、数据拟合度高,模型可靠性得到了提高。
摘要:为研究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的时空规律,指导回采工作面上方动压巷道的支护设计,基于朱庄矿二水平南大巷工程地质条件,采用实验室相似模拟实验,运用回归分析和巷道群拓展分析的方法,对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时空规律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系统总结了工作面的来压规律、采空区顶板岩体离层规律以及巷道稳定与工作面回采过程空间关系、巷道稳定与工作面回采过程时间关系,对回采煤柱工作面上覆岩层巷道的层位布置和支护方式选择提供了科学而有效的理论支持。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研究区域内海拔对GNSS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精度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通过对比分析GNSS反演的PWV数据与探空站和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数据,并结合奇异谱分析与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系统评估了研究区域内不同海拔区域的PWV反演精度,探讨了海拔对PWV时空分布的综合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GNSS反演的PWV在各海拔区域均表现出较高的可靠性,尤其与探空站数据的吻合度优于ERA5,且在高海拔地区表现出更为稳定的精度.研究揭示了研究区域内PWV的显著变化趋势,2011—2020年间,PWV呈现出非线性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0.12 mm/a,特别是在2015—2017年间增长显著加速. PWV具有明显的周年、半周年和1/3年周期变化,振幅分别为8 mm、2.2 mm和0.7 mm.分析了研究区域内不同海拔区域PWV的规律,高海拔区域的年周期影响更为显著,低海拔区域则以长期趋势为主导,季节性变化在高海拔地区尤为突出.空间上,东南部低海拔区域的PWV值最高,而西南部高海拔区域则最低,反映出地形地势对PWV分布的显著影响.研究为高海拔地区的PWV反演模型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理解区域气候变化及其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摘要:本文通过计算控制站天然径流量频率、点绘枯季径流深等值线图和多年变差系数等值线图等技术手段,分析了全省枯季地表径流时空分布规律,对枯季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综合规划具有参考价值。
摘要:真光层深度Zeu(Euphotic Zone Depth)是指光合有效辐照度衰减为水体表面处1%时所对应的深度。它是描述水质特性的重要参数,对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全球碳循环以及海洋环境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年在渤黄海现场实测数据,建立了针对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传感器的Zeu遥感估算模型,该模型表现出良好的估算精度。在此基础上,利用2002年—2020年MODIS长时序卫星遥感数据,研究揭示了渤黄海Zeu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渤黄海Zeu具有近岸低、外海高的特点,并且明显表现出夏深冬浅的季节变化特征;长江口北舌状低值区夏季时往东北方向伸展,而在秋初时转向东南;在2002—2020年间,渤海、北黄海以及苏北浅滩的Zeu单调变化,而南黄海、济州岛南及长江口北的Zeu呈现波动式的变化趋势。此外,本文结合多源卫星遥感数据资料分析了Zeu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在渤海、南黄海、北黄海及苏北浅滩,Zeu的时空变异受多种驱动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海表面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对Zeu的变化呈正向驱动,而风速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呈负向驱动;此外,长江径流量对长江口北Zeu的变化也起着负向驱动作用,两者之间呈现强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55)。
摘要:为精细了解襄阳市近地面颗粒物污染时空风险,该文利用空气质量监测密集微型站、气象监测站、GDAS等数据,结合ArcGIS空间插值、气流运动轨迹聚类、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局地尺度下襄阳城区2018年冬夏季大气颗粒物时空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襄阳城区颗粒物污染具有明显季节性,冬季明显较夏季更为严重,冬季颗粒物污染具有“周末效应”和“春节效应”,而“周末效应”在夏季并不明显;(2)冬季PM_(2.5)、PM_(10)污染总体呈现以汉江和唐白河为界线的“南高北低”态势,而夏季PM_(2.5)浓度呈现“北高南低”态势,PM_(10)浓度则呈现“西高东低”态势;(3)不管是冬季还是夏季,襄阳城区均受本地污染的影响较大,其次是周边地区或城市的中短距离污染传输,途径内蒙古、青海、陕西等省份的北方冷空气携带颗粒物南下也是造成襄阳城区冬季雾霾天气的重要潜在来源。研究验证了高密度、全方位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构建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且为精确掌握局地尺度近地面大气污染规律特征、分析污染成因以及制定具体防控应对策略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摘要:基于分层总和法和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哈尔滨某填土地基沉降变形问题进行分析,对该地基的沉降变形进行了对比计算。通过对厂区布置控制剖面,进一步分析了不同阶段的沉降时空规律。结果表明,厂区沉降分布主要受地下水深度和填土厚度影响,由西向东产生不均匀沉降,最终沉降威胁最大位置位于东北处,最大沉降达到70~80cm,厂区目前已固结60%,预计于2027年固结度达到90%。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