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晚唐诗"
1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晚唐诗风的微观考察
收藏 引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 第1期54卷 41-52页
作者:莫砺锋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3 
对于晚唐诗风,前人的评述大多从宏观着眼,但也可以对晚唐诗歌进行微观性质的考察,考察角度包括诗人的心态、作品的题材走向与艺术特征三方面。晚唐诗人中并非没有胸怀天下的有识之士,但对于他们而言,治国平天下的功名事业已是渐行渐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晚唐诗之残缺美
收藏 引用
《求是学刊》2006年 第6期33卷 92-97页
作者:路海洋 罗时进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晚唐诗承中唐而实现一大转变,明显区别于盛唐诗近于圆满的艺术之美,具有一种虽美而残、虽残却美的特殊诗美,我们称之为残缺美。这种诗美气象格局较为逼仄、促迫,感情相当幽微、纤细,在风格上偏于柔细、冷峻,题材上转向偏重于对内心的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晚唐诗·新月诗·朦胧诗——试论中国诗语“意”、“象”的非一致性特征
收藏 引用
《思想战线》2002年 第4期28卷 84-87,127页
作者:曾庆雨云南民族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晚唐诗以“意”、“象”的不确定性带来了诗歌艺术的朦胧之美 ,开创了中国诗歌创作的另一境界。 2 0世纪初的新月诗在形式上与晚唐诗有极大不同 ,可诗的“境”、“意”的非一致性仍是主要的特征。 2 0世纪末的朦胧诗 ,更加努力加大“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温李新声”与新诗旧梦——论20世纪30年代现代诗派与晚唐诗歌之关系
收藏 引用
《学术交流》2008年 第5期 166-169页
作者:关龙艳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哈尔滨150080 
以温庭筠、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歌独树一帜,被称为"温李新声"。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人群体用全新的审美视角与价值尺度,将"温李"一派精致绮丽的风格、朦胧迷离的意境、感伤缠绵的情调与西方的诗学理论相结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晚唐诗
收藏 引用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第6期20卷 16-19页
作者:关龙艳 李平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31 
作为现代浪漫抒情作家的典型代表,郁达夫身上集聚了传统文化的大量因子,古典诗文尤其是晚唐诗词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这一点在他的旧体诗中清晰可见。而郁达夫小说中那种感伤的情调、"近情"的心灵抒写以及用情绪感觉来结构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晚唐山林隐逸诗派概论
收藏 引用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 第6期21卷 103-107页
作者:胡遂 
文章认为山林隐逸诗是晚唐诗坛一种重要创作倾向。当时一部分诗人出于回避乱世等原因,纷纷隐逸林泉。他们不但有着参禅礼佛等共同归趣,而且有明显的师友关系。这股吟咏山居生活情趣、倡扬幽清寂苦诗风的文学潮流,既与唐代清澹派山水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晚唐张乔诗歌的语言艺术与美学风格
收藏 引用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 第4期 71-75页
作者:任冬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张乔是晚唐池州诗人,《全唐诗》存其诗两卷共171首。他的语言艺术与美学风格相互生发,多变的语言艺术生成四种美学风格。清雅明净的语汇追求和"以文为诗"的语言技巧构建出清雅明净的美学风格;对先贤诗歌"夺胎换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他的诗“更新,而且更是中国的了”——林庚诗学探寻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之联系
收藏 引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4期47卷 124-132页
作者:孙玉石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林庚通过自我选择,实现精神上的"二重"解放,走上新诗自由创造的起点,并找到了新诗现代性追求与皈依传统的契合之路。他诗歌"独行其事"、"不易解"的根源,在于倾向晚唐诗的自然与幽深。因接近于李商隐的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废名诗歌观念的“传统”与“现代”
收藏 引用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1期 148-154页
作者:张洁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废名的诗歌观念既"传统"又"现代",代表了1930年代中国新诗艺术尝试的一个方向。与模仿西方诗学的思路不同,废名是将寻求新诗"现代"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认同晚唐诗所表现出的"诗的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皮日休及第前后思想和创作特色及原因
收藏 引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5期55卷 55-60页
作者:亢巧霞 吴在庆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皮日休的创作以咸通八年进士及第为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前期行卷之作《皮子文薮》较多刺世讽时;及第后吴中唱和之作《松陵集》多表现个人生活。艺术表现的不同目的与需要、诗人思想性格的转变、社会生活环境的变更与传统的汇融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