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望娘滩"
1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川剧《华清池》、《望娘滩》风格独特——优秀青年文武小生陈智林倾倒观众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0年 第1期11卷 69-69页
作者:巴仁 
蛇年首都舞台上,川剧之花再放异彩。继四川省川剧学校以强大的阵容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之后,四川省绵阳市川剧团和四川省川剧院又先后在京演出了精彩剧目,受到戏剧界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程式与假定性的辩证关系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3年 第1期14卷 26-30页
作者:董军 
程式,这个戏曲艺术的基本元素和表现手段,既是严格规范化的,又是变化无穷的;既有凝固僵持的一面,又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张力的一面,既是鼎故革新的阻力,又是创新前进的助力。总之程式给予了我无穷的想象和无尽的思维空间。那是在十年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砌末艺术的舞台实践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1990年 第3期 39-40页
作者:宋尧 
砌末,古代戏曲术语。用现时的话来解释,就是戏曲舞台上用的道具。演员出场时手里拿的、用的以及与表演者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诸如:文房四宝、手帕纸扇、包裹褡裢、金锭银课、牙笏云帚、云牌水旗、一桌二椅等等戏曲用的大小道具,皆为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川剧传统折子戏 乡土味探微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1992年 第3期 30-32,51页
作者:刘兴明 
川剧传统折子戏大多是整本戏中最精彩又能独立演出的片断,最能体现川剧的艺术风貌和演员的艺术才能.它在剧本、语言、表演、唱腔、舞美等方面,富有浓郁的“乡土味”. 一、剧本方面川剧剧本不少取材于巴蜀民众的斗争生活、历史故事、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八面来风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3年 第8期 64-66页
5月10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了“甘肃省承办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动员大会”。省直各部、委、办、厅、局和兰州市负责同志以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新闻界、文艺界共400多人参加,从而使艺术节筹备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副省长陈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台湾的川剧和蔡启国先生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3年 第3期14卷 97-99页
作者:胥蕴萍 
1992年10月,重庆市川剧院著名中年演员胥蕴萍应台湾汉音文化剧团邀请,以“大陆杰出人士”身份赴台参观访问。她是第一个访台进行文化交流的川剧演员,现将她介绍台湾川剧现状的文章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广采博纳 批判继承——再谈建立川剧剧种学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1990年 第3期 7-10页
作者:陈国福 
先后读了吴乾浩、胡天成等同志关于建立川剧剧种学的文章,获益匪浅,感触良多,也想谈谈自已的想法。川剧剧种学,似可简称“川剧学”。其分科情况,我想与文艺学相差不多,大体上应分为川剧史、川剧理论与川剧批评。如果就其外在形式来区别...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国外播种 国内开花——记梅花奖获得者陈智林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0年 第10期 27-29页
作者:刘乃崇 蒋健兰 
1989年12月2日,时间已是晚10点过了,人民剧场的休息室里还在开座谈会。人们的情绪兴奋,因为刚刚看了一场好戏——四川省川剧院优秀青年文武小生陈智林的专场演出。大家深深地为这位26岁的青年人的艺术表演所激动。老戏剧家吴雪为他自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打铁还需自身硬——川剧名家任庭芳先生访谈录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2016年 第3期 4-8页
作者:徐华威四川省艺术研究院 
徐华威:任老师好!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其后,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52号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2015年10月3...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首届“川剧学国际研讨会”摭记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1994年 第2期 206-207页
作者:唐思敏 
川剧是中国地方戏曲百花园中一枝闪光溢彩的奇葩,从1959年赴东欧各国演出开始走向世界。近年来,川剧到日本、朝鲜、新加坡、法国、瑞士等地,或演出或由演员讲学等,在国际文化艺术中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并引起了外国的学者、专家的重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