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朦胧诗"
21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意象光”与朦胧诗——田黎明绘画艺术探析
收藏 引用
《美术教育研究》2024年 第12期 28-30页
作者:聂亚茹湖南师范大学 
探究水墨人物画家田黎明的绘画艺术风格,对探索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文梳理有关田黎明水墨人物画的文献,将其绘画艺术风格概括为平面性的“意象光”、光斑下的色墨交融、自然精神下的朦胧意境,并结合具体绘画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魂的重塑——论朦胧诗性寻求与艺术建构
收藏 引用
《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 第2期 188-191页
作者:徐国源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215021 
作为一股艺术变革力量,朦胧诗伴随“人”的觉醒,断然与陈腐、僵硬的美学范式决裂,逐渐萌生具有现代意味的审美意识和歌观念。正是由于这种深度裂变催生出的“新质”,呈现出当代歌创作不断追求艺术新变的特色,从而使中国当代歌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朦胧诗的接受限度与先锋的宿命——以舒婷为中心的考察
收藏 引用
《齐鲁学刊》2011年 第3期 148-151页
作者:赵永刚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1980年代主流文学史在接受并经典化舒婷歌的同时,夸大的是与时代和主流达成的某种妥协,而忽略和压低了其内蕴的反叛性,这造成了对舒婷歌的某种误读。由此,舒婷成为"没有先锋性的先锋人"。这一结果是1980年代先锋艺术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舒婷歌的“女儿性”特质
收藏 引用
《台州学院学报》2024年 第2期46卷 64-68,92页
作者:程颖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女儿性”这一术语起源于《红楼梦》中塑造的尽善尽美、如梦似幻的“女儿”世界,本义为“女儿”美好的天性。舒婷歌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原因,就在于弥漫于歌中的“女儿性”特质。这种特质不仅表现为“女儿”天真烂漫的天性,也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朦胧诗的争鸣与价值重估
收藏 引用
《北方论丛》1996年 第2期 89-92页
作者:罗振亚 李宝泰 
朦胧诗的出现引发过一场规模与影响空前的论争。以谢冕、孙绍振、徐敬亚等为代表的崛起派,认为它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是标志着当代全面更新的起点,它使新艺术迈出了崛起的一步;丁力、程代熙、郑伯农等为代表的否定派,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朦胧诗意情怀
收藏 引用
《中华文化论坛》2016年 第8期8卷 67-70页
作者:杨帆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虽然"朦胧诗"这一概念的产生有着很深的歧义,但是其历史功绩及艺术成就是无法磨灭的,并且从朦胧诗的意蕴来看,其中所隐含的意情怀也值得当代人去思考。本文简单审视了朦胧诗及其历史地位;接着,阐述了意情怀;在此基础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朦胧诗的意象化语体及其学价值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 第2期 18-20页
作者:李幼奇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朦胧诗在建构中所确立的意象化语体 ,作为体现了新语言文体本质性特征的家语 ,是其艺术革新对新在当代发展所作出的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本文从“语象”、“语句”、“语篇”等相互关联的言层面 ,论述了这一语体的审美特征。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朦胧诗”派的心理学观念与中外学传统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 第5期 25-34页
作者:陈学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朦胧人的创作实践与其理论表述是非常契合的 ,其理论与创作实践建构起了一种独特的心理学观念。“朦胧派的心理学观认为 ,歌是心灵的舞蹈 ,是创作主体对其心灵及客观世界的审美观照、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 ,在由文本、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表现时代与表现自我——朦胧诗读后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1990年 第1期 26-27页
作者:罗丁 
十年动乱结束,人民迎来了春天。荒芜、凋零的文艺园地百花竞相开放,争新斗艳,五色缤纷,令人悦目。歌作为文艺园地一株重新开放和新生的鲜花,以她特有的艺术魅力格外引人注目。其中朦胧诗则是一枝令人耳目一新的奇花。她使人兴奋、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美学与意识形态之辨——再谈朦胧诗的理论问题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7年 第4期 19-28页
作者:卢燕娟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上世纪80年代初,歌领域发生了朦胧诗论争。论争建立在一个基本共识之上:朦胧诗是对此前现实主义歌传统的反叛。论争中,一方重申现实主义歌传统的历史正当性与现实合理性,批评朦胧诗背离这一美学原则和思想立场;另一方则以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