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机器人建造"
2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自然材料建构 材料性能驱动的原木结构设计与机器人建造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23年 第6期 132-137页
作者:柴华 周鑫杰 袁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自然建筑材料具有碳排放低、可再生等特性,对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天然树木为例,追溯原木建造的演变历程,着重从计算设计与智能建造的技术背景下重新审视木材作为一种建筑材料的可能性,挖掘自然材料在未来可持续建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机器人建造的高性能建筑未来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15年 第5期58卷 88-91页
作者:袁烽 孟浩 张立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高性能建筑是指以性能为核心的(如环境性能、结构性能、行为性能),以多目标性能优化为导向的建筑设计作品。基于数字平台,性能参数可以被转化为几何控制参数。从数学数据(性能参数)到几何数据(形式参数)再到几何形式(建筑形态)的完整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塔与桥”:结构性能化建构的10年教学探索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24年 第8期 1-9页
作者:袁烽 许心慧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回溯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塔与桥”课程专题,指出建筑性能化建构思想的核心在于性能化设计与机器人建造的耦合,该教学以实证为导向,促进本科、硕士、博士跨年级协作,探索AI性能化建构理论与设计方法,培养学生跨学科、跨文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具身智能建造——“数字工匠”视角下的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思考
收藏 引用
《当代建筑》2024年 第3期 25-29页
作者:顾思佳 王世同 袁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数字工具的介入正在重塑传统建筑文化。智能设计算法和数字建造工具的进步预示着具身智能建造时代的到来。回归当下,智能建造的主体正处于从机器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数字工匠”以机共生的模式对建造过程中的“身体”进行增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交集亦或补集——关于机器人参与下的数字建构自主性讨论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14年 第8期 30-35页
作者:于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讨论在数字建造的工作环境下,建筑师如何通过积极、有效地利用机器人等数字加工和建造手段,拓展设计自身范畴,即如何运用高精度、高效率、高灵活性的机器人等数字加工手段,将多种学科的元素融入设计本体。并通过2014年上海数字未来暑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机器人3D打印陶土及上釉技术在数字化建筑表皮设计中的探索
收藏 引用
《建筑技艺》2023年 第8期29卷 98-100页
作者:高元本 陈品杰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缝纫纹理进行数字化模拟,随后进行机器人3D陶土打印实验并上釉,过程中由一些失误的“坠落”部分可扩展成一种新型的建筑表皮,既能充分发挥机器人3D打印的精准控制力,也兼具陶艺的优美创造力,探索新型建筑表皮形式的可能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非线性结构表皮的计算性设计研究及建造实践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23年 第2期 69-73页
作者:贾永恒 孙澄 董琪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150006 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06 
立足计算性设计视角,进行建筑结构和表皮两者关系的演进溯源,提出结构性表皮的计算性设计及建造流程,并基于结构性表皮的两种呈现原型进行计算性转译建造实践,挖掘了非线性建筑在空间营造中的潜力,为优化计算性设计研究提供借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机器人木构工艺
收藏 引用
《西部居环境学刊》2016年 第6期31卷 1-7页
作者:袁烽 柴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木材作为一种天然可再生的绿色建材,在未来建筑产业化发展中具有极大潜力。随着胶合木等生产技术的迅速提升,木材已成为一种大尺度、低质强比的高性能材料。随着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兴数字木构工艺的创新与提升,现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砖、木材料的建筑机器人产业化探索
收藏 引用
《城市建筑》2017年 第13期14卷 23-26页
作者:袁烽 尹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建筑数字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随着大批量定制的建筑生产需求,数字化设计与机器人建造技术在过去十年间,带来了设计理论的发展和对建筑产业化发展方向的反思,研究关注点也逐渐从理论范式与工具创新,转向了实践探索和建筑产业的应用。本文围绕建筑机器人建造技术,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著作者与自动机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19年 第4期 22-25页
作者:汉内斯·迈耶 法比奥·格拉马西奥 周轶凡(译) 郭喆(译) 林钰琼(译) 柴华(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瑞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不详 
基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格拉马西&奥科勒研究中心在数字和机器人制造领域取得的经验,探讨了著作者在数字时代下建筑学中的角色。从克林斯和克莱恩对半机器人的猜测开始,重新审视塞德里克·普莱斯的乐宫和尼古拉·尼葛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