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李镇西"
7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在人格上,我们永远平等——走进学生心灵的艺术之十
收藏 引用
《河南教育(基教版)(上)》2007年 第12期 26-27页
作者:李镇西 
从2007年的1月到12月,《镇西在线》每次都以生动的文字、具体的事例,为老师们讲述走进学生心灵的艺术。"在尊严上、感情上、思想上、人格上,师生应该是天然平等的。"这是李镇西老师文中的一句闪光的话,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教学是技术还是艺术
收藏 引用
《基础教育论坛》2012年 第7Z期 47-48,28页
作者:李镇西 李嘉骏 杜金山 梁恕俭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 山东省兖州市第一中学 不详 
技术与艺术对立吗梁恕俭:教育界长期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学就是技术活儿,课堂应该遵循一定的模式;另一种认为,教学是门艺术,艺术是需要灵性的。大家怎么看?李镇西:我感到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如此发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深度对话,增效课堂——观李镇西《给女儿的信》教学录像感悟新课改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2010年 第12期 28-30页
作者:党延平甘肃武威市第十六中学 
新课程要求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旨是突出生本性、关注生成性,在主体作用发挥、教学结构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达到优化。在构建课堂的诸多方法中。“对话”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它在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构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李镇西:巧用幽默,强化教学效果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1年 第7期 47-49页
作者:王芳江苏南通市易家桥中学 
在语文教育界,李镇西颇有名望,他的名声,是以其极为显著的教学成就作为支撑的。他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之一就是,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为了帮助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从李镇西的身上学到有助于提高课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语文教学口语艺术简析——《听李镇西老师讲课》研读
收藏 引用
《学语文》2007年 第6期 44-45页
作者:周丹 李琴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东顺德兴华中学 
李镇西老师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他的教学实录《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李镇西,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以下简称《讲课》),笔者已翻阅数遍,每次重读,都为他举重若轻、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学艺术所折服。我们觉得,他的教学艺术之所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约会李镇西
收藏 引用
《陕西教育(教学)》2015年 第7期 10-11页
作者:黄建军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 
今年暑假去哪儿?这事我去年暑假就定下来了,山东新泰,见李镇西老师。回想入职当初,仅凭一腔热情和盲目的信心,跟着前辈学做老师,没有多少深入思考,没有太多创意。就这样上班几年之后,才开始接触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著作,也逐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李镇西对话教学评析——兼与《论语》中对话教学的比较
收藏 引用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 第12期36卷 57-62页
作者:母丹 王渭清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宝鸡721013 
比较李镇西和孔子的对话教学观念,二者在课堂内外的平等对话上有一定渊源。参照孔子的对话方式,李镇西在约束对话行为、调整对话方向、创新对话方式、保持对话公平、明确对话目的等方面有所创新,而孔子对教材的关注能给现代对话教学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简朴是最高的艺术——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理想》教学实录
收藏 引用
《教育科学论坛》2015年 第6期 56-62页
作者:刘显勇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成都610000 
课前交流(老师事先到班上和学生作了短时间交流和预习布置,和学生相对熟悉)李镇西(以下简称李):(微笑挥手,从观众转向台上学生)大家好!今天之所以早点上课,是想上课前跟大家聊几句。(走到讲台前看了下表,再笑嘻嘻地走向学生中间)咱们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阅读教学对话中的尊重与引领——李镇西老师《祝福》教学研习
收藏 引用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2年 第1期 75-76页
作者:田茂香昆明市第一中学 
一、尊重——对话形成和维系的基础"当人们逐渐熟识,彼此信任,建立一种友好的,深具分享精神的人际关系之后,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对话的主题。然而,不要奢望一开始人们就能形成这样的关系。"一个开放活跃,讨论积极的班级就是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情境认知理论视角下的李镇西阅读教学——以《致女儿的信》为例
收藏 引用
《名师在线》2018年 第14期 60-61页
作者:冉丽媛吉林长春师范大学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人与他人、环境和社会的集体活动中,交互、协调而建构形成的。换句话说,就是个体参与实践和形成参与实践的能力的过程。笔者以李镇西老师的《致女儿的信》为研究对象,从情境认知理论内涵以及情境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