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杨在葆"
1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不老的硬汉
收藏 引用
《档案天地》2011年 第11期 8-11,29页
作者:杨在葆不详 
杨在葆,1935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是中国当代著名表演艺术家、导演。1959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后任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员。1965年起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1980年因主演电影《从奴隶到将军》,获文化部1979年青年优秀创作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系列篇“新闻官司”面面谈 从“病容照”案说到杨在葆打官司——谈谈肖像权问题
收藏 引用
《新闻知识》1990年 第7期 30-31页
作者:魏永征 杨望 
我们在本刊第4期提到不久前上海有家报纸因发表22年前的病容照而导致一场“新闻官司”,一种意见认为这一行为侵害了病人的肖像权,另一种意见则针锋相对地予以否定。到写作本文时,这场官司还没有打完。不过,因报刊摄制或者发表肖像而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杨在葆:尊重艺术
收藏 引用
《检察风云》2019年 第4期 4-5页
作者:孙佳音不详 
不能忽悠别人,忽悠观众。一个人,起码要尊重他所从事的事业。我这辈子,打心眼里,尊重艺术。大大的几案上散乱的字典、放大镜、毛笔、印泥、眼镜,满墙的书法道出主人的一身傲骨。他写梅,冰封雪压心且壮,含笑数九骨更坚;他写兰,生不妖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杨在葆:血总是热的
收藏 引用
《当代劳模》2011年 第1期 58-60页
作者:李元程《当代劳模》编辑部 
30多岁时,杨在葆为演好一个三轮车工人劳模程德旺,他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穿着工作服,脖子上系块白毛巾,整整蹬了一个月的三轮车,随便哪个客人一招手,他蹬上就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肖像权,还是隐私权?——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起肖像权案
收藏 引用
《青年记者》2014年 第21期 70-73页
作者:魏永征本刊编辑部 
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后,媒体在肖像权案件中最先成为侵权纠纷被告。1986年,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著名演员杨在葆起诉啄木鸟杂志社、中国广告艺术公司侵害肖像权案,后者未经肖像人同意,就在广告中使用其肖像,经法院调解被告承担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杨在葆一席谈
收藏 引用
《江淮文史》2008年 第6期 42-45页
作者:时学爱宿州市政协 
1988年4月中旬,杨在葆同志来宿州,下榻宿县地区烟草宾馆,听到消息,我立即赶去看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也为杨在葆鸣不平
收藏 引用
《电影评介》1990年 第1期 17-17页
作者:潭承源 
反复阅读了《电影评介》关于电影演员杨在葆《也太骄横了》(下称也文)的文章,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该文对于杨的蔑视。一部影片,你说好,我说不好,各有看法,本无可厚非!《也文》仅凭杨几句对于《晚钟》直率的评介,就指责说这位“名声不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怎样写艺术杂谈?
收藏 引用
《传媒观察》1989年 第3期 25-28页
作者:殷红坚中共灌南县委宣传部 
许多朋友读了我写的艺术杂谈,往往觉得奇怪,问我是怎样了解到一些艺术名人的骨骨节节的确实,对于生活在灌南这样一个苏北偏僻小县城里的我来说,要想接触那些在省里以至全国都有些名气的艺术界人士,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因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影坛四君子书法义展
收藏 引用
《广州文艺》2015年 第5期 2-3页
杨在葆、刘子枫、乔榛和濮存听四位表演艺术家在影视界享有极高声誉,为中国影视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多次获得国内外影视大奖,且持身极正,德艺双馨,是国人心中的偶像。在演艺事业之外,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书画来滋养、提升自己的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年银幕“英雄”今仍自强不息
收藏 引用
《山西老年》1994年 第9期 9-10页
作者:屈军强 
在新中国电影画廊中,有许许多多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他们铸造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钢筋铁骨,培养了人们不畏牺牲的浩然正气,他们的英雄壮举辉映银幕,教育和鼓舞了我们一代人。今天,中宣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百部爱国主义影片”放映活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